川普走馬上任後,接二連三的政策與行政命令發布,對整體世界局勢造成巨大衝擊。尤其近日動用的「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分別對加拿大、墨西哥產品課徵 25% 關稅,以及對中國輸美產品課追加 10% 關稅,正式宣告貿易戰再次開打。

在「讓美國再次偉大」的願景下,台灣也因晶圓代工被川普直接點名「偷走了我們的晶片業」、「需要課 100% 關稅」被推上第一線。AI 經濟方興未艾,地緣政治動盪不休,台灣不只要審慎判斷美國的新策略,也必須從過去挫敗的經驗中汲取教訓。不只是晶片業要關注變局,台灣最大企業鴻海集團在面板領域的前車之鑑,正是台灣全體電子業在 AI 時代必須熟讀的求生指南。

 

川普關稅大刀揮下,背後隱藏什麼策略?

美國對加、墨、中三國產品施加關稅有兩大理由,一是為了加速三國處理毒品與非法入境問題,二是促成製造業回流美國本土。從川普第一任期的作為與去年大選期間的表態看來,後者才是川普大動作祭出關稅大刀的主因。

事實上,在川普強力施壓後,加、墨兩國已經迅速增派兵力處理邊境問題,川普也「從善如流」暫緩對兩國增加關稅,對於美國「頭號敵人」中國的 10% 關稅則如期生效,本屆川普政府的意志可見一斑。

儘管台美關係無涉美國邊境安全問題,但為了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的選戰願景,川普正著手改造全球經濟體系,要讓製造業重回美國本土。 川普關稅大刀一揮下,亞洲股市哀鴻遍野,日、韓、港、台無一倖免,其中台股在 2 月 3 日新春開市盤中劇烈下跌超過 1,000 點,跌幅高達 4.35%,是台股史上第四大跌幅,亦為當日亞洲股市之最。

川普何以使用關稅對「盟友」施壓?若單以邊境問題、製造業就業機會等選舉承諾考量,容易只看到川普政客的一面,然而美國國家政策的形塑不僅有總統的意志,也有龐大智庫幕僚與官僚體系的參與,美國政府的重大政策都應該以美國國家利益為前提來觀察。

美國的國家核心利益乃是保障美國人民的安全與種種權利,由於道義主義與現實主義政治的交互影響,美國在二戰之後便以維持世界政治經濟的領導地位為基本國策。

儘管美國曾經熱切歡迎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加入 WTO,但那是為了讓中國加入國際社會,藉此促進美國經濟利益與世界安全。當中國從江胡時代的「韜光養晦」,轉變為習近平時代「偉大復興」,中國製造業就急於擴大產能,透過低價傾銷一路血洗全球市場,各國製造業在中國不公平貿易下一一被擊潰,美國對待中國的態度自然由「夥伴」轉為「對手」再到今天成為「敵人」。

中國企業不僅鎖定早已掌握的成衣、食品、鋼鐵市場,更積極進軍技術門檻高、利益龐大的科技產業,如電動車、再生能源和半導體,這絕非單純的經濟議題,而是未來世界的權力之戰。科技產業與國際貿易的政治攻防,將是川普第二任期的美中角力主軸——身在局中的台灣務必格外小心。

 

前車之鑑:威斯康辛慘案

說起誤判美中情勢而蒙受慘烈教訓的台灣企業,非郭台銘掌權最後十年的鴻海集團莫屬。2017年7月,時任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為了成就自己的面板霸業美夢,同時替自己的總統競選之路提前布局,他在白宮外與川普一同宣布位於威斯康辛州的 10.5 代面板廠投資計畫,總金額高達 100 億美元。

鴻海承諾將雇用 1 萬 3 千名美國本土勞工──這不僅是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greenfield(全新設廠)投資,也呼應了川普「美國製造」的競選訴求,川普更是在動土典禮上興奮地宣布:威斯康辛面板廠將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然而川普與郭台銘並沒有考量到,當時面板產業已經處在一場產業大屠殺前夕。在威州投資計畫公布短短一年內,中國 8 代以上面板廠遍地開花,產能急遽擴大,導致面板價格暴跌。尤為慘烈的是中國京東方合肥 10.5 代線於2018年 Q1 開始量產,導致鴻海起初鎖定的北美大尺寸電視面板市場價格近乎腰斬。

威州 10.5 代面板廠的利基轉瞬成空,赴美設廠也失去意義,鴻海因此延宕設廠,導致川普的「世界第八大奇蹟」成為巨大騙局。原本郭台銘提出的台灣對美投資旗艦計畫,也因為跳票而信用大傷,甚至淪為選舉時拜登質疑川普的有力素材。

高達 100 億美元的赴美投資案,為什麼事前沒有評估到市場的潛在變化呢?彼時鴻海已然注意到川普高舉「美國製造」的大旗,但尚未理解其具體目標:阻止「中國製造 2025」。

美國要讓中國無法用其龐大製造量能挾持全球經濟,甚至反過來主導全球市場,進而擴散其威權主義。川普第一任期主要顧問波頓、班農,以及國務卿蓬佩奧、副總統彭斯等人,都再三申論此一戰略願景。

然而,郭台銘掌權下的鴻海,卻是放眼全球投資中國最力、依賴中國最深的企業。中國雖然曾經被美國納入世界供應體系的一環,但郭台銘誤判中國的野心與手段,導致鴻海面板事業不只在美投資慘遭滑鐵盧,連在中國市場也節節敗退。

 

郭台銘盲信中國成為鴻海硬傷

威斯康辛慘案的巨大挫敗,暴露出郭台銘與大部分西進台商的致命弱點。郭台銘與親信幕僚未能精確判斷市場變化,對於地緣政治的解讀更是大有問題。

早年郭台銘成立群創光電併購奇美電子,踏足面板產業後,即誤判了中國與韓國的產業佈局,令自家面板產業在發展未臻成熟時就面臨雙方夾殺,更因為被捲入水晶會議遭到三星暗算,導致折損一班經理人才。

在美國動用反托拉斯法案懲罰台灣面板業之後,郭台銘的對策竟然是擴大對中投資,如 2013-2014 年,郭台銘麾下戰將丁景隆為了解決面板缺貨問題,主張與隸屬於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的彩虹光電(中電彩虹)合作,由群創光電提供技術予彩虹光電設廠製造。結果參與丁景隆咸陽計畫的 48 名群創工程師在 2016 年集體叛逃至彩虹光電,彩虹光電因此順利實現 8.6 代廠量產。

彩虹光電母公司中電集團,乃是中國國務院管轄的特大型中央企業。技術竊取、量產屠殺都是在中國政府授意下進行。即使彩虹光電量產時,面板市場早已產能過剩,但因為中國早已決定不計代價掠奪市場,因此彩虹光電無懼虧損投產,將台韓面板廠殺得血流成河。

即使有咸陽計畫失敗在前,郭台銘似乎從未記取教訓。2016 年鴻海集團成功收購夏普經營權,郭台銘個人亦成為夏普堺工廠大股東,但郭台銘轉手就將堺工廠的 10 代廠技術移植至廣州,與廣州市政府合資成立超視堺 10.5 代廠。換句話說,這次又是郭台銘將技術與資金雙手奉上給中國政府。

郭台銘的盲信中國紀錄,不只有廣州超視堺,還有與深圳市政府合資成立的深超光電。2019-2020 年台灣總統大選期間,郭台銘被媒體發掘他指示時任群創光電執行副總丁景隆,將群創光電的手機面板訂單「割肉」給深超統包先過一手,希望美化財報藉此讓深超在中國掛牌上市。

當時美中貿易戰已經白熱化,郭台銘竟又一次落入紅色供應鏈的養套殺陷阱,也形同在美中角力風口浪尖上,證實了自己的紅色立場。前有威斯康辛,後有深超,這讓美國政府對鴻海的疑慮升到頂點,當年鴻海股價也因此跌破 75 元,堪稱鴻海最風雨飄搖的時刻。

 

台灣的此時此刻:重蹈覆轍或開創新局?

綜觀郭台銘二十年的面板經歷,可謂屢戰屢敗。獨斷盲信的產業決策與遲鈍的政治判斷,是郭台銘頻繁失敗的主因──郭台銘的失敗,正好足以作為此時此刻每一個台灣人民、台灣企業乃至國家社會的重大警訊。

當中國從三面紅旗的廢墟邁入改革開放的時期,郭台銘雷厲風行的擴張策略恰巧萬分奏效。自鄧小平以降,中國自知須「韜光養晦」,對台商與隨後跟進的外資奉上種種政策優惠,郭台銘卻錯以為中國生產基地是台灣電子業的經營根基。

台灣產業原本善於模仿學習,再透過徹底的供應鏈管理壓低成本,由此創造強大的競爭力。這一套產業模式,由郭台銘等台商移植到中國,再被中國本土企業以更加「野蠻生長」的方式取代。

身為台灣最大企業的鴻海,除了台商的經營手腕,還多了「狼性」的強勢併購擴張風格,這一套企業管理思維同樣被中國企業盡數學走,而且中資產業併購背後,往往還有著中國政府「看得見的手」。

由此可見,中國「改革開放」不過是一時忍讓,待比亞迪、立訊、京東方等本土廠商發展壯大,鴻海在中國市場就僅能節節敗退。如今的整個中國面板產業,都已不再是鴻海能夠妄想合作的對象。

現下的中國所著眼的已不僅是代工利潤,更渴求能夠將整條產業鏈魚頭吃到魚尾,打造自給自足的中國本土產業生態。從組裝代工到半導體,從成熟製程到先進封裝與 AI,中國正積極將整個國家轉變為巨大的垂直整合工廠,鴻海在中國的辛酸血淚,台灣電子業萬不可重蹈覆轍。

中資有國家力量作為倚靠,過往盡享優惠的台商卻早已溫水煮青蛙。有識者須明鑑,台灣企業與台灣經濟的最大危機,從來不是來自產業本身的趨勢變化,而是因為政治風險的誤判。

一如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長期強調,兩岸關係最為親密的時代,是台灣經濟最慘淡的時代:產業外移、工作流失、最終連西進親中的台商都難逃技術與訂單被竊取的命運。

但美國近十年對中國的態度轉變之大,正是台灣產業的良機。川普的關稅大棒,不是孤立主義,也僅不是字面意義的「美國優先」。美國無意摧毀全球貿易體系,而是要扭轉「極權中國成為全球化最大贏家」的歷史錯誤,重塑美國領導世界的民主自由秩序。

在風風火火展開的第二輪貿易大戰之中,台灣企業必須審時度勢,準確理解美國的意圖,證明自身具有不可或缺的戰略價值,而且堅定與盟友共同對抗中國產業的傾銷殺戮。

重蹈覆轍,或開創新局,端看台灣此時此刻的抉擇!

 

*作者為產業研究與市場策略分析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