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海外名校的學歷曾是中國地方政府爭相招攬的「金字招牌」,眾多中國留學生也將通過選調公務員進入體制視為回國後實現夢想的捷徑。然而,這一切隨著中共日益強調政治忠誠與內部穩定的要求戛然而止。如今,海外留學生的「海歸光環」不僅逐漸黯淡,更被中共視為具潛在威脅的「雙面刃」,從多地的選調政策中被排除在外。

海外名校不再是優勢

根據《搜狐城市》的報導,廣東省在2025年度「選調優秀大學畢業生」政策中,全面刪除了曾被列入名單的「國(境)外知名高校」,包括哈佛、劍橋、牛津等60所頂尖學府的畢業生均被拒之門外。同樣的政策轉變也出現在「考公大省」山東,其2025年的定向和常規選調範圍,完全關閉了對海外留學生的通道。而河北省從曾接受QS排名前50名海外院校畢業生,縮減到僅招錄國內重點大學畢業生,最終完全排除海外留學生。

山西省的變化同樣值得注意。2022年,該省首次面向94所海外院校選調,次年縮減為64所,而在去年,海外院校畢業生則徹底被排除在選調範圍之外。即便是政治中心的北京,其2025年度定向選調也不再接受留學生,即便這些留學生擁有海外名校研究生學歷,但若沒有國內「雙一流」大學的學士背景,最多只能申請「優培計畫」,而這一計畫並不具備公務員編制,吸引力自然遠不及選調生。

政治忠誠成為核心標準

在其他省市,如河南的選調政策雖接受碩士以上學歷的海歸,但前提是本科必須畢業於國內院校。同時,各地對選調生的政治門檻設置得愈發苛刻。例如,報考者需符合以下條件之一:中共黨員、擔任過學生幹部、有校級以上獎勵、或大學期間具有參軍經歷。此外,政治素質、事業心和忠誠度等條件被列為首要考量,進一步強調政治篩選的重要性。

從精英到威脅

這一系列政策的收緊反映了中共對海歸群體的深層不信任。早在1980年代,「洋學位」被視為改革開放的標誌,政府部門優先錄用海歸人才,視其為現代化的推動力量。在江澤民和胡錦濤時期,海歸的吸引力依舊強大。然而,習近平上台後,海歸逐漸被中共標籤為可能威脅其意識形態穩定的「雙面刃」。海外學習經歷被認為可能帶來西方價值觀的滲透,這與當局提倡的「政治忠誠」目標相悖。

海歸夢想的破滅

在美國華盛頓州留學的中國學生韓宇濤表示,過去許多家境優越的中國學生畢業後選擇回國進入體制,因為這被視為維持家族權力和地位的最佳途徑。然而,隨著政策的收緊,這條「捷徑」正在逐步被堵死。

對於許多曾以「洋學位」為榮的海歸而言,回國的職場競爭正變得異常艱難。當體制對海外經歷日益警惕,甚至直接拒絕,他們的專業價值與發展空間都受到極大限制。這種政策變化,無疑是對中國海歸群體的一次沉重打擊,也進一步折射出中共在國際化與內部控制之間的矛盾心態。

習近平時代的中國,選擇以排斥海外經驗的方式來維持內部的政治穩定,海歸群體從「香餑餑」到「雙面刃」,不僅體現了中共對外部世界的不信任,也暴露了其愈發封閉和保守的治理邏輯。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