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政治大選的紛亂舞台上,候選人的背景與政策立場往往決定了其選民的支持度。然而,有些候選人將自己的出身背景進行「包裝」,利用社會階級的認同來贏取選票。以共和黨參議員J.D.萬斯(J.D. Vance)為例,他以「藍領階級」出身的形象在政壇獲得了不少關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政策立場和言行卻讓人質疑他是否真正代表藍領民眾的利益;另一方面,民主黨副總統哈里斯(Kamala Harris)雖然具備良好的學歷和政治資歷,但她在政策論述中的不連貫性和立場搖擺也同樣引發了大量批評。萬斯和哈里斯身為理應邏輯清晰的法律人,都在政策立場、個人形象以及選民期待之間具有矛盾之處,詳見以下分析:
一、J.D.萬斯的「藍領階級」包裝與權貴傾向
J.D.萬斯在政治生涯的開端,將自己定位為「藍領階級」的代表,強調自己來自勞工階層,並且曾在自傳《鄉巴佬的悲歌》(Hillbilly Elegy)中描述自己的成長背景,試圖塑造出一個憑藉奮鬥翻身的「美國夢」形象。然而,隨著萬斯在參議院的表現,越來越多選民對他的真實立場產生懷疑。對於這位曾經標榜代表「藍領階級」的政治家,萬斯的政策與言行卻顯得「親近權貴」,偏向迎合華盛頓主流政客的需求,這使得他的「藍領」形象逐漸破滅。
首先,萬斯一貫政策下處理邊境和稅收問題時,缺乏真正的創新和具體措施。他並未提出任何顛覆性的方案,而是繼續使用傳統的保守派話術,重複支持邊境安全和減稅的立場,欠缺考慮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邊境危機和縮小收入差距。對於藍領選民而言,這些承諾與過去的政治口號並無本質區別,反映出萬斯對於真正的基層需求缺乏深刻理解。尤其在稅收方面,他的政策傾向於維持現有的減稅制度,不僅並未考量如何減輕藍領以及中產階級的負擔,反而更有利於富裕階層,這進一步加深了他「權貴化」的形象。
其次,萬斯在公開場合的言行不僅引發爭議,更顯現出其對競爭對手缺乏基本的尊重。例如,他在辯論中對一位擁有軍人身份的競爭對手進行嘲諷,這種行為不僅被批評為缺乏風度,甚至引發了部分選民對其人品的質疑。對於一個曾經標榜「藍領代表」的政治家來說,這種言論表現出他對軍人和藍領的傲慢,無疑會讓其基層支持者感到失望。
二、哈里斯的「文字沙拉」與政策表達不連貫
相對於JD 萬斯,副總統哈里斯在政策表達方面的缺點同樣備受批評。儘管哈里斯在司法實務界擁有豐富的經驗,但她在政策表述時的「文字沙拉」風格卻讓選民無法理解她的真正立場。在辯論和媒體訪問中,哈里斯經常表達冗長而含糊的觀點,缺乏清晰的主旨,導致選民無法對其政策主張形成具體印象。這種模糊的表達方式讓她顯得言不及義,甚至被批評為「言辭空洞」,無法讓選民看出她的核心立場。
此外,在重大政策議題上的立場,哈里斯也經常不堅定,這讓她在選民眼中變得搖擺。她不斷表示對執政黨的支持,但在一些具體政策上卻缺乏個人意見和具體改革措施,令人質疑她是否只是無條件支持執政黨而沒有自己的主見。
特別是在醫療改革、稅收政策等關鍵議題上,哈里斯經常避免給出直接的答案,或者只是重申政府的現有立場,未能展現出她作為一名政治家應有的決策能力和判斷力。
三、選民對候選人的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對於萬斯來說,他若要挽回藍領支持,就需要更清楚地表達如何實現真正的藍領改革,並在經濟、稅收和邊境政策上推出具體、創新的方案,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傳統保守派的需求。同時,他需要改變其對於競爭對手和藍領的態度,展示出更多的尊重和謙遜,才能獲得更廣泛的支持。
哈里斯則需要改進其政策表達方式,避免流於「文字沙拉」式的冗長言論,並在具體議題上展現出更清晰的立場和改革意圖。選民期待她能在民主黨政策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無條件地附和執政黨的立場,這樣才能向選民傳達出她作為副總統和未來領導人的實力與責任感。
四、總結
萬斯與哈里斯的問題在於他們在形象和政策上都存在明顯的矛盾。萬斯以藍領出身為賣點,卻在政策上偏向於權貴利益;而哈里斯在政策表達上流於空洞,無法給出清晰的改革立場。選民需要的是能真正代表他們利益的候選人,而不是僅僅依靠包裝和模糊表述來贏取選票。不然,逐漸轉向其他更具透明度和誠信的選擇,對於美國人民才是更睿智的選項—雖然沒有強而有力的第三政黨候選人,但這對於這兩黨候選的法律人,政治生涯和施政一貫性是否經得起民意的考驗,未來將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