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工業文化遺產代表的重要意義

2012年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TICCIH)在台北舉行大會並具體提出《亞洲工業遺產臺北宣言》,奠定臺灣在國際產業文化資產保存領域之重要位置,而聯合國UNESCO制定《2030年文化主題指標》,從主題角度方式縱觀文化可以扮演永續發展目標與其關鍵影響,例如歐盟在 2020 年提出「新歐洲包浩斯」運動等來改善既有文化資產建築一同達成「2030年淨零排放且韌性的建築成為新常態」目標。過去臺北市工業遺產代表著城市工業技術發展與經濟快速成長的實質見證,而今城市的工業廠區大多搬遷或轉型,淨零排放及永續文化保存等議題,讓臺北市工業文化遺產成為臺灣代表,有其重要的關鍵意義。

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工業文化遺產可積極引領豎立標竿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在第28次締約方大會提出氣候風險的急遽升高與隱憂,以建築生命週期來看,建築部門佔碳排放約37%,建造階段之「蘊含碳排」約佔9%,使用階段之「使用碳排」約佔28%,建築物亟需全面減碳。基於文化資產永續保存及碳中和目標,歐盟在工業遺產建築如何淨零(近零)排放積極改變,逐年改善老舊建築物達成近零碳排放,扭轉過去民眾對工業碳排放的印象,讓碳中和工業文化遺產成為典範,爰此,臺北市中心之工業文化遺產(例如建國啤酒廠區)更有其意義性與代表性,應可積極轉型落實淨零排放目標,豎立成國際標竿。

善用鄰近大學社會責任與專業能力共同孕育下世代永續文化保存人才

聯合國所訂定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人類共同達成方向,臺灣也明確訂出國家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及轉型方式,工業文化遺產未來所需肩負起的責任與義務更是重要與必要,臺灣正面少子化與超高齡社會的衝擊,文化遺產傳承珍貴資料與經驗亦逐步消失,缺人缺工的時代,讓工業文化遺產面臨更嚴重問題,如何解決文資保存人才斷鏈與淨零轉型,可透過「大學教育傳承」方式,讓青年世代專業人才能夠延續並善盡其社會責任。臺北科技大學為臺灣培育重要專業人才的搖籃,擔負培育多元與專業具國際觀人才的重責,過去與北科大緊密連結一起的工業文化遺產(例如建國啤酒廠區)應可善用鄰近大學社會責任與專業能力,共同孕育下世代永續文化保存與淨零轉型人才。

文/陳振誠(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主任)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