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青安政策引發討論,凸顯居住政策複雜難解。蔡英文總統執政8年,面對台灣經濟發展帶動房價,政府打炒房下重手,搭配社宅全台大興建、租金補貼等政策,試圖緩解火熱房市對民眾的居住成本壓力,目前來看賴政府也持同樣態度,近日作法藉機堵上炒房客、囤房客與包租公的生財之道。租金補貼、興建社宅、稅制並行,未來居住權不再「大不易」。
就社宅部分,預計2024年底,政府將達成2016年訂下的8年20萬戶社會住宅,其中12萬戶為直接興建,包租代管則有8萬戶。目前也將續推租金補貼政策;就稅制層面,「囤房稅2.0」於今年7月正式上路,並將於2025年5月開徵,這次新法鼓勵民眾自住,只有一戶自住房屋者從原稅率1.2%調降至1%,並採全國歸戶,也透過稅制鼓勵民眾出租,希望緩解民眾的居住課題。
就社宅部分,預計2024年底,政府將達成2016年訂下的8年20萬戶社會住宅,其中12萬戶為直接興建,包租代管則有8萬戶。
執政黨很努力落實居住正義,不論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蓋社宅、包租代管與租金補貼,乃至於大專學生的校內住宿補貼,甚至是從修正契約、規定房東不得限制房客申請補貼、修正租屋電費計收標準著手,保障租屋者權益。此外,政府長年力推租金補貼有成,近期也將全台278行政區租屋行情公開,讓租屋市場更加透明。這些政策雖無法一次性打趴房價,卻是日積月累使人民對政府施政有感的關鍵。
簡單的說,居住正義不是口號喊爽就能實現(近日時事證明恰恰相反),繁雜的法令修訂跟短中長期政策調整規劃,才有可能扭轉甚至改變台灣房市體質。居住正義的實現是漫長的陣痛過程,本非一蹴可幾,我們應該對默默忍受壓力承受罵名仍不懈推動落實居住正義的第一線人員多一點支持跟鼓勵。
至於當前居住政策還能怎麼做,意見有二:一是基於近期風波,盼內政部帶頭修正房屋買賣契約,並將貸款因素寫入契約中,以免大量買家因貸款下不來而違約;再者,租金補貼、公益出租人設置目的除為了抑制租金之外,更盼藉此使租金市場透明化,根據「住宅法」規定,經認定為公益出租人的房東,在申報綜合所得稅時,享有每屋每月租金收入最高15,000元的免稅優惠。不過各地租金行情不一,有些縣市租屋遠低於15,000元,但在雙北恐怕沒多久獨立套房租金上看20,000恐成常態,與其全台一致設置15,000元的免稅優惠,是否考慮交由各縣市政府定期隨租金漲跌,來決定公益出租人免稅優惠額度,以實質反應房市情況。
李妍慧/台灣新政協會理事長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