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科技戰源自於美國對中國企業的科技管制政策,這一政策最早由川普政府提出,拜登政府則進一步延續並強化了這些管制措施。從禁止向華為和中興通訊採購設備到擴大出口管制的範圍,美國的政策涵蓋了包括晶片在內的多個高科技產業。拜登政府特別針對晶片產業,考慮引用《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PR),限制日本和荷蘭企業向中國出口關鍵技術與設備,試圖阻止中國在高階晶片技術上的進展。

 

中國另闢蹊徑,搶攻中低階市場

 

在美國的高壓管制下,中國科技企業開始尋求新路徑。華為成功開發新款AI晶片昇騰910C,並與中芯國際合作製造七奈米及五奈米晶片,儘管這些技術受限於美國的出口管制,但中國企業依然透過舊有技術和設備,以及自身的研發力量,在中低階晶片市場上取得了進展。這種分化現象不僅限於晶片產業,在低軌衛星通訊等其他領域也漸漸形成了美中各自主導的局面。

 

台灣廠商的兩難局面

 

面對美中兩大科技系統日益分明的對立,台灣廠商無可避免地夾在其中。由於歷史原因和市場考量,台灣科技企業在供應鏈上依賴美國技術,但同時也依賴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以台積電為例,短期內仍能同時服務美國和中國的高、中低階市場,然而,隨著美中對抗升級,這種「兩頭討好」的策略恐怕難以持續。

 

未來,隨著美國可能進一步擴大對中管制,台灣廠商將不得不在市場上做出選擇:是繼續深耕高階市場,還是冒著風險進入中低階市場?答案取決於企業的核心技術能力,以及它們如何在兩大系統之間進行戰略平衡。

 

台灣政府的因應之道

 

在這樣的國際局勢下,台灣政府應未雨綢繆,主動回應美國對台灣高科技廠商的期待。政府政策應側重於協助企業拓展美國主導的高階市場,同時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並在這一過程中尋求經濟軟著陸。為此,推動台灣製造業、農業與服務業的產業升級,應成為政府的長期政策方向。這樣不僅能保護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的地位,也能增強其整體經濟的韌性。

 

結語

 

美中科技戰的加劇迫使台灣廠商在高科技競局中面臨艱難抉擇。如何在美中之間取得平衡,同時保護自身利益,將考驗台灣企業的應變能力和政府的政策智慧。在這場複雜的國際角力中,台灣不僅需要堅定立場,更需要具備靈活應對的策略。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