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媒體披露校園詐騙事件頻繁發生,尤其在大專院校中顯得尤為嚴重。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20年至2022年間,遭受詐騙的案件數從199件暴增至517件,影響的人次也從241人增至592人。這樣驚人的增長速度,凸顯了校園詐騙犯罪問題的嚴重性,以及提升數位安全素養及防詐騙意識的迫切性。

        以最近的一例事件中,一些大學生收到了假冒校方發送的簡訊,聲稱學生若有二分之一的學分不及格將被退學,並引導學生點擊一個網址參加「轉學考」。幸好,這些學生警覺性高,沒有隨意點擊該連結,並及時向學校報告。進一步調查發現,這些簡訊是詐騙者發出的釣魚訊息,目的在於騙取個人資料或金錢。

        這種詐騙手法的普遍性和高發性,使得大學生成為詐騙者的主要目標之一。詐騙者利用學生對學業成績的關注和網路技術的不熟悉,設計各種誘騙手段。例如,使用看似正規的教育機構網域名稱,但網址使用非安全的http協議,這是學生在日常網絡使用中可能忽視的細節。除了該例釣魚簡訊外,還有其他多種詐騙模式在校園中出現,包括無卡分期詐騙、交易詐騙和點數詐騙等。這些詐騙不僅對學生的經濟狀況造成直接損失,更可能對其心理健康造成長期影響。

        數位時代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無數便利,同時也伴隨著新型態的風險和挑戰,尤其是在網絡安全和個人資料保護方面。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升網路使用安全意識也是數位安全素養教育的基石,將數位安全素養和防詐意識納入教育體系學程課綱中,對菁菁學子更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網路攻擊和詐騙行為日益增多,學生作為網路活躍用戶,若無法識別潛在的網威脅,如病毒、釣魚攻擊及其他形式的網絡欺詐,則可能面臨嚴重的個人和財務損失。教育機關應當通過各學程課程設計,提供相關知識與技能的教育,使學生能夠識別和防範這些威脅,並在遇到網路安全問題時知道如何應對。

        通常年輕的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經驗和具備金融知識,他們平日人際溝通上很流暢運用操作各類資訊平台,但在現實世界日常生活與人溝通交流仍有缺乏資訊辨識能力,對金融交易流程、法律常識等方面基礎認知亦有匱乏不足,使他們成為了詐騙犯罪分子的理想首要目標。

        隨著技術的進步,詐騙手法也在不斷演進。在學校教育系統就應該向學生明確介紹這些詐騙手段的運作機制,例如,如何識別假冒的電子郵件、詐騙網站及社交工程等技巧。這不僅有助於學生保護自己不受欺詐,也有助於他們保護家人和朋友,減少詐騙案件的發生。

        培養數位安全意識對於現代社會中的每一位公民都是必要的。數位安全意識的培養包括教育學生如何負責任地使用科技和社群網絡,尊重線上他人的權利和隱私,以及如何識別和避免網絡霸凌等不當行為。這些技能對於建設一個健康、互相尊重的網絡環境至關重要。

        此外,強化批判思維對於辨識網絡上的不實資訊也極為重要。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生必須學會如何從大量資訊中篩選和評估信息的真實性,這能夠幫助他們避免受到虛假新聞和各類犯罪被害的誤導。

        將數位安全素養和防詐意識納入至教育課綱是應對當代數位挑戰的一項基本而迫切的需求。通過這樣的教育措施,不僅能夠保護青鳥們免受網路威脅,還能培養他們成為負責任的數位公民,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這需要教育機關及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和持續的支持,才能讓未來的棟樑在這個不斷變化的數位世界中保持安全和競爭力。

文:范振家/管理學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