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不是素食泡麵,而是一種哲學思考和行動,在隨緣哲學的討論上,來自於人們對緣分的理解,而佛教對於隨緣的看法是一種無條件的接受,或者是不做任何努力去改變現狀的態度,並戲稱採取這種態度的人為「佛系」。細究「隨緣」的用法,一開始來自於《明佛論》:「然群生之神其極雖齊。而隨緣遷流成麁妙之識。」

 

  我總記得一個天才老師的隨緣哲學,鍾宗憲教授是我大學時期的老師,外號「鍾師」,他總是自娛娛人的說鍾師代表宗師,當時他的教學魅力風靡整個中文系,男女同學都很愛他的課,伴隨著歡笑聲,總是很愉快的上課下課,他曾是某大作家寄予厚望的接棒人才,但很可惜鍾師醉心神話學,沒有去接某大作家的棒,但也建構完成自己的神話學術體系。

 

  後來他因某些原因從輔大轉到台師大,也順利成為教授,他一直沒有變老,二十多年前的禿頭和現在的髮量還是一樣。我總是一直記得鍾師的獨特天才,但當時說不出他的天才,多年過後看他和一個原住民作家對話才知道,他的提問很鋒利,有辦法把接受提問者問到無法回答,甚至有點生氣,看到畫面有種之前不是套好招嗎?怎麼現場錄影要給我難堪的反差爆笑感。

 

  鍾師喜歡說「隨緣」,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隨緣哲學」,散發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豁達自在感,也是一種懂得隨緣行事,隨遇而安的生活哲學,我初聽不是很認同,男人青年有比天高猛虎之志,青壯年需有積極進取獅子的王霸之氣,大丈夫怎麼可以如此不作為消極呢?經過時間歷練,才領悟鍾師說隨緣的教育意義,是發揮主體能動性後和緣份的行動對話,不知他是否也喜歡「隨緣泡麵」,或許此泡麵廠商有機緣可找鍾師代言!

 

  天才教授也有浪漫主義的愛情,他和師母就是靠散步對話而決定在一起。繞著校園兩個靈魂,彼此發出光亮找到生命連結點。一直聊到緣定終生,有1995 年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的即視感。

 

  鍾師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提及「最後一戰」的事蹟,故事情節是他在公路和他人有行車糾紛,性情中人有血性該戰則戰,和想鬧事的對方幹架,結果老婆孩子都哭著勸架,鍾師看了不忍心決定這是「最後一戰」,從此不再主動打架,或許當下頓悟,找到現今台灣社會已嚴重惡化行車糾紛議題的政策解法,下次可請鍾師分享、造福台灣社會大眾,因為他說過原本第一志願是要上社會系的。

 

   最後,廠商聽筆者一句真心推薦,看了這個真實教育故事,終生奉行隨緣哲學的鍾宗憲教授,應很適合擔任隨緣泡麵的代言人。

文.張天泰(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