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國際情勢日益緊張的背景下,台灣的國防安全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昨日在淡水河發生的一起事件,一名來自大陸的阮姓男子驚人地駕駛快艇直衝台灣淡水河口,並成功抵達淡水漁人碼頭,這一行為不僅突破了台灣的海上防衛線,更凸顯出國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破口。

       淡水河口作為台灣北部的重要地理門戶,近年來已被國軍列為重點防衛區域。此地不僅距離台北市心僅數公里,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阮姓男子能夠在未被及時發現的情況下駕舟直入淡水河口,足以證明即便是在重兵把守的地區,仍有可能出現監控盲點。

       此次事件揭示的不僅是單一的安全漏洞,而是對台灣整體海防策略的一次重大考驗。在連續兩年的漢光演習中,淡水河口一直是模擬敵方滲透的假想戰場。儘管如此,現實中的安全漏洞卻在演習之外被真實突破,這不禁讓人質疑,演習與實際戰場環境之間的落差到底有多大?

       從技術層面來看,海巡署的雷達系統未能及時識別並追蹤到小型快艇的行蹤。這可能與雷達對小型或低速船只的探測能力有限有關。此外,事件中缺乏無人機或其他先進監控技術的運用,亦顯示出在技術和資源配置上的不足。

      防衛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戰略問題。台灣需要進行技術和設備的更新升級,尤其是加強對小型船只的監控能力,並廣泛應用無人機技術進行海域巡航,以增加對非正常航行行為的即時響應。此外,台灣也需重新審視現有的海防布局,特別是在重要的水域交匯處,如淡水河口,確保各預警系統的完整覆蓋和高效運作。同時,將實戰環境更加真實地融入軍事演習中,確保演習能夠全面反映潛在的安全威脅,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調整和優化。

       最後,面對跨境安全威脅,台灣應與其他國家進行更緊密的合作與情報共享,特別是在對抗非傳統安全威脅方面。政府也應加強公眾對國防重要性的認識,確保每一位人民都能在國家安全體系中發揮角色,共同維護我們的家園安全。這次事件提醒我們,安全防護永遠不可放鬆,而應不斷地自我檢視和完善,方能真正保護國家及其人民不受威脅。

文:范振家/管理學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