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日,舊金山巨人隊3A的台灣投手鄧愷威經球團通知,生涯首度站上大聯盟,成為繼陳金鋒之後,台灣第17位登上大聯盟的台灣選手,也暫時結束了大聯盟本季沒有台灣球員的窘境。

        相較於台灣,日韓球員近幾年在大聯盟可謂是混的風生水起。日本除了有家喻戶曉的「二刀流」大谷翔平外,投手代表還有達比修有、山本由伸,野手方面則是有吉田正尚、鈴木誠也等。日本光是今年開季至今,前後就有超過10位大聯盟球員;另外,普遍被台灣視為競爭對手的南韓,今年也有4、5位像野手金河成、李政厚等在大聯盟穩定輸出的球員。

       反觀將棒球稱為國球的台灣,開季直到鄧愷威升上大聯盟前,人數始終為 0 。放眼這3、4年,台灣的大聯盟球員也只有今年受傷的野手張育成以及回台的林子偉,甚至上一位登上大聯盟的台灣投手,也已經是5年前的陳偉殷了!

        台灣的棒球員真的比日本、南韓差嗎?我並不覺得,台灣的三級棒球一直取得很好的成績,從少棒到青棒獲獎無數,進而也讓台灣棒球的世界排名始終名列前茅。因此,我認為台灣的棒球始終趕不上日韓的關鍵,在於台灣各界,不管是球員本身、背後的企業,甚至市政府官員等,對於職業運動(職棒)本身的重視。

        包括像大谷翔平等,絕大部分的日韓球星都是經歷過家鄉職棒的歷練,闖出名堂之後,風光地前進大聯盟。反觀台灣,撇除人口基數,職棒本身的環境就不如日韓。因此,極少數能登上大聯盟的台灣球員,都是高中、大學就隻身前往美國小聯盟打拼尋求機會。有些旅外球員也因為球團方的緣故,婉拒國家隊的邀請,而被部分國內球迷謾罵。

        追根究柢,中華職棒環境真的還是跟日韓有不少的差距。因此,相對於日韓的職棒,中華職棒就算真的有好球員,也相對較難被大聯盟球團挖掘;而台灣較頂尖的一批年輕球員,大多也不會選擇留在台灣。

        總結,我認為台灣的棒球要追上日韓,要先從國內的環境開始改變。我發現近幾年有更多企業開始願意贊助台灣的棒球,不管事基層或是職業,我覺得都是好事。如果能帶動話題性,就能更快累積球迷基數,有更多人能為台灣棒球發聲,也能帶動政府更加重視台灣棒球。三管齊下,台灣的棒球一定能追上日韓,產出更多的王建民、陳偉殷。我也私心期待下次的國際賽,不會在聽到「我好想贏某國!」「雖敗猶榮」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