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日前宣布113年7月起補助公立幼兒園課後照顧人力,提供延長照顧服務,也選擇150個非營利及公立幼兒園試辦臨時照顧。這項被政府視為便民的德政,卻激起不少教育學者的反對聲浪。

    依據幼兒及初等教育學者的研究:嬰幼兒童在學習成長階段需要家長陪伴,親子互動時間過少會影響幼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及依附關係,因此學者主張家長應多陪伴幼童成長,反對因過度的「親職外包」而減少親子互動時間。依據實務經驗,將部份的親職教養活動交由專業人士(幼教老師、教保人員等)去指導或執行的確會更好,但教育學者的耽憂也是事實--目前臺灣的課後安親照顧或才藝補習,學童已經有越留越晚回家的惡化趨勢,許多家庭過度將親職教養外包給安親班,甚至要求安親班包辦幼童洗澡,親職教養功能相當弱化,親子互動時間過少,幼童的身心健康危在旦夕。此時政府實在不應該再實施有變相鼓勵親職外包之嫌的延長照顧服務,真正需要做的是限制親職外包並鼓勵家長多陪伴小孩子成長。

    關於限制親職外包筆者再舉例:安親班了解小孩的功課但家長不了解,那麼要老師寫聯絡簿通知家長何用?站在導師的立場看待親職外包:家長經常以親職外包閹割自己的教養權,所以必須限制親職外包,否則家長會變得與孩子陌生。至於要如何鼓勵家長多陪伴小孩子成長?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應該是減少工作時數,政府與其補助課後延長照顧服務,不如補助家長提早下班,每日工作至少減1小時,作為替換條件是--這1小時必須是親子互動、親子共學時間。如此減少家長工作時數,既可彰顯政府愛民之心,亦可兼顧親職教養活動,這麼做不是更好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