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診只看一分鐘?Dcard網友熱議 皮膚科醫師對正確求診的「獨門策略」!
最近,Dcard美妝版的一篇名為「讓皮膚變好,看皮膚科的開頭…」的帖子,在論壇上引起熱烈的討論。帖子作者問了一個問題:當你看皮膚科醫師時,你會跟醫師說些什麼呢?當醫師問你要看哪裡時,你會如何回答?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確實是個尷尬的情況,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在短時間內準確描述他們的問題。
臺灣民眾每年平均看診高達14.5次,醫師門診負擔巨大(圖片)
臺灣民眾每年平均看診高達14.5次,使得醫師門診負擔巨大,而醫師與患者溝通困難的臉部問題,如敏感肌、酒糟肌、脂漏性皮膚炎的臉紅乾癢程度,更是不易準確描述。為了解決此問題,網友們提出求診前記錄病情、備妥小抄、事先瞭解醫學術語等「獨門策略」,藉以獲得最佳照護。
極緻皮膚專科診所宋奉宜醫師,同時也是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的教育與網路溝通負責人,二十年來一直從事肌膚監測工作。他指出民眾如果看診時只有短短三分鐘,確實很難充分表達問題;面對這種困境,宋醫師提出幾點建議:
事先準備照片記錄,可以補足手寫病歷內容,幫助醫師科學比對判斷(圖片)
看診前準備:
提前預約、準備照片、尋求專業幫助是看診前的好習慣。事先預約可避免現場等待過長;患者事先準備好比對照片,可以補足手寫病歷無法確實記錄臉紅程度的不足,有利醫師更準確地診斷治療;如若患者仍感難以精確描述,候診時可先尋求藥師或護理人員幫忙釐清。
依時間順序紀錄症狀位置、程度變化,幫助醫師對治療效果的判斷(圖片)
看診中陳述:
宋醫師建議患者看診中依時序描述肌膚問題;皮膚病成因與治療幾乎都有時序關係,事先依照時序寫好小抄紀錄症狀,包括出現的時間、位置、程度等,可以提高溝通效率、減少誤解。看診時除了向醫師細問藥物用法與頻率之外,也要記錄居家如何自行照護,以便理解醫囑變動邏輯。
看診後溝通:
很多紅臉現象經由適當調整居家護理手段,例如降低清潔強度、更換保養品…就能夠改善治療效果。某些醫療機構甚至有Line等溝通服務以幫助患者更正確居家護理與藥物使用追蹤。以類固醇為例,正確使用可降低發炎,錯誤使用則可能造成依賴性和反彈現象。求診者要注意用藥頻率和長度,不要自行購藥或過量使用。
詳細準備看診資料,參與醫療決策過程,再困難的疾病也有機會痊癒
綜觀網友的經驗分享,確實提供了多樣化且實用的建議以協助求診者更有效地解決看診時的尷尬與慌亂。作為一位專業的肌膚監測醫師,宋奉宜醫師提醒求診者,熟悉看診前、中、後的小技巧,協助醫師快速掌握求診者的病情。期盼這些看診祕訣能夠讓民眾在短短的門診時間內獲得更好的護理與治療。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