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宋奉宜醫師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宋奉宜醫師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富勒烯的風險:當保養品成分成為健康隱憂

    2024.11.25 | 17:48

    追逐新成分:美麗迷思下的潛在風險化妝品市場每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新成分,媒體競相報導,消費者趨之若鶩。然而,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網路長,同時也是資深皮膚專科的宋奉宜醫師發出警告:「效果與毒性,皆源自於累積劑量」。他提醒消費者,任何保養品想發揮功效必須先滲入皮膚;若使用者缺乏警覺,不恰當的配方或劑量設計可能悄然累積代謝風險,輕則面臨敏感肌問題,重則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健康隱患。富勒烯的光環背後:遲來的科學質疑2023年11月,歐盟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SCCS)對富勒烯發出重大警訊。這個自2005年起就被廣泛應用的保養品成分,經發現「透過皮膚吸收後會在肺部和肝臟中累積」、「無法排除其潛在遺傳毒性與致癌性」(註一)。這個令人震驚的結論,直接衝擊了市面上超過兩千種保養品的安全信譽(註二)。安全可能是錯覺:美麗效果的殘酷真相許多人直覺認為日常補充品很安全,但事實卻截然不同。兩年前澳洲ABC新聞就報導過幾位長期使用維生素B6導致全身疼痛和不可逆神經損傷的案例(註三)。即便是隨手可見的痠痛貼布,使用不當也會引發胃出血或腎衰竭(註四)。這些生活故事反覆印證了「效果與毒性,都源自於累積劑量」這個科學事實。皮膚保養的科學思維保養品與醫美療程快速蓬勃,從高能儀器、最新技術,幾年前的艾地苯、Q10、端粒酶到新興外泌體,效果與風險都取決於「皮膚能不能承受其累積劑量」。臨床上,最直接也最簡單的判斷方式就是透過皮膚鏡追蹤檢查。如果皮膚的微觀結構能夠一直保持正常,就代表該處置或該劑量可以被自然代謝。如果壓制了皮膚正常的生理反應,醫師就應該提高警覺,提醒消費者停用該產品或是該醫美療程。專家的審慎:健康高於一切宋奉宜醫師強調,醫學史的教訓就是:面對新興成分、新興儀器一定要保持審慎態度。特別是保養品使用人群跨度極大,從10歲少女到90歲長者,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潛在風險承擔者。民眾想要保護自己,必須謹記華麗宣傳只是曇花一現,持續的健康監測和科學證據追蹤才能給出可靠答案。結語:美麗的真正意義植基於健康的美麗才能持久。消費者不應沉迷於商業宣傳的短期效果,更要審慎思考長期安全。富勒烯事件再次提醒我們:面對再新穎的科技宣稱,都必須保持對健康的謹慎關注。選擇保養品時,請保持理性批判思維,不僅要關注效果,更要留意其真實影響。真正的美麗不應以犧牲健康為代價;堅持科學證據的理性選擇,才算是合乎醫學本質的美容保養。(註一)歐盟SCCS發佈關於富勒烯、羥基化富勒烯和水合形式的羥基化富勒烯(奈米)最終意見 https://mp.weixin.qq.com/s/nBaZucIqrBdiEam-NnbeLw https://health.ec.europa.eu/system/files/2023-11/sccs_o_271.pdf(註二)https://www.cosmeticsandtoiletries.com/magazine/article/22144416/cosmetics-toiletries-magazine-fullerene-nanoparticles-power-skin-penetration-antioxidant-defense(註三) https://www.abc.net.au/chinese/2022-08-25/vitamin-supplements-lead-to-b6-toxcity-and-chronic-illness/101370782(註四) https://news.tvbs.com.tw/health/2682124
  • 投書 青少年抗痘,結果變成白血病?抗痘保養品的隱藏危機

    2024.10.21 | 19:35

    過氧化苯的歷史與應用青少年在青春期面臨著青春痘和生理、心理的劇烈轉換;已有文獻確定「中度青春痘可能造成青少年的憂鬱症」這個事實。因為過氧化苯(benzoyl peroxide)具有強大氧化力,可以迅速乾燥青春痘的發紅甚至化膿現象,因此很受皮膚科醫師青睞,當作膿狀青春痘痘的點狀治療。這樣的有效成分當然會被保養品廠商選中;根據網路上流傳的資料,大約1960年起,過氧化苯開始被應用於面膜與洗面乳;到了1980年,過氧化苯的在保養品中的使用更加普遍,尤其是抗痘和抗發炎的產品。過氧化苯的「向苯降解」但是過氧化苯可能降解成苯(benzene);後者是一種已知的一級致癌物,長期暴露可能導致白血病和其他癌症。科學界之前認為過氧化苯降解為苯的條件很嚴苛,必須是儲存環境高熱或紫外線直射才會導致。加上皮膚科用藥裡的過氧化苯具有強刺激性,患者不自覺就會局部、單點且短期使用;因此這個藥物風險一直被認為是可控的,不至於引起公眾健康危險。獨立實驗室對FDA的請願但是保養品含苯就不是簡單議題了,因為擔心這個風險,美國瓦利蘇爾(Valisure)實驗室在2024年3月向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提交請願書,指出保養品的高含量苯「基本上必然發生,無法避免」。換句話說,「你兒子買了一罐抗痘洗面乳,可能就買了一罐高濃度的苯」…考慮青少年的發育與免疫轉換過程不應長期接觸這種風險,Valisure因此要求召回並停止包括Proactiv、PanOxyl、CLINIQUE和Clearasil等品牌產品。最新研究揭露隱藏危機今年10月7日,《皮膚病學研究雜誌》發表的更新研究,坐實了該風險具有重大公眾衛生問題。研究抽查111種美國市面常見的抗痘保養品,發現即使在室溫下妥善保存,仍舊出現高含量的苯濃度。這麼聳動的研究結果迅速引發媒體廣泛報導,也引起公眾對於市售抗痘產品安全監管的擔憂。期刊巨擘Elsevier甚至特別為了這篇研究發布新聞稿,呼籲醫學界對此問題予以重視。臺灣消費者如何自我保護選擇安全的保養品:在購買保養品時,盡量避開風險成分,選擇具有長期安全的認證產品,確保持續使用也不傷害自己的健康。避免高溫環境:過氧化苯藥物應避開高溫環境,盡可能存放於冰箱中以減少降解為苯的風險。正確使用產品:使用相關藥品時,應按照醫師指示或產品使用說明,避免過度或不正確的使用方法造成劑量傷害。監測自己的皮膚:學會監測自己的皮膚,隨時注意自己的即時膚況;只要皮膚的顯微紋路沒有受到損傷,真皮微血絲沒有出現,基本就避開了皮膚的刺激可能。說得更簡單:相對於國外的寬鬆,臺灣的5%保養品規定算是比較嚴格的。在無國界網購的今天,別隨便網購海外保養品…臺灣政府保護你,你別冒險傷害自己。有人問:如果已經有這些產品,因其不耐室溫,是否建議最好擺放冰箱保存並避免高溫?答案是:現在皮膚科醫師對於藥物是這樣建議的;但是保養品…繼續追問:若平日愛用此產品,有什麼需要額外注意的地方嗎?我個人的答案是:建議放棄。有很多其它替代品,何苦冒著血癌風險這樣堅持?這次的新聞真實意義是什麼?就是科學界忽然發現自己錯了,原來過氧化苯成分這麼容易降解。加上青少年皮膚還在發育,皮膚屏障還在建立或調適;年紀這麼輕就接觸白血病的致癌因子…保養品實在太容易取得,太方便容易長期使用(別忘了BPO洗面乳):年輕+廣接觸+皮膚滲透+長期使用=死定了。最後,這件事的猜測是:美國政府不會管制BPO藥物;以藥物而言,它的副作用其實不算毒辣。但是估計美國政府會禁止BPO放在保養品裡面,然後臺灣政府也跟著這樣做(這就是Valisure請願書的意涵)。皮膚顯微影像應該具有皮紋、皮溝、皮丘與毫毛等正常結構肌膚監測發現,擦酸久後的囤厚骯髒表皮肌膚監測發現,大量擦酸造成的明顯繃亮、發炎皮膚 
  • 投書 皮膚醫學提證據:幾歲開始保養,才算是科學護膚?

    2024.09.14 | 11:39

    皮膚醫學提證據:幾歲開始保養,才算是科學護膚?  近日美國10歲女孩提早使用護膚品導致臉部出現水泡和腫塊的新聞引發了廣泛關注(附註1)。這個事件不僅揭示了社交媒體對兒童護膚習慣的影響,也引發了專家對兒童過早使用成人護膚品的擔憂(附註2)。資深皮膚科醫師宋奉宜以20年肌膚監測的科學證據,提出不同年齡階段的護膚需求;正確護膚才能阻擋敏感肌驟然惡化的社會趨勢。社交媒體引發的兒童護膚惡浪  因著YouTube和TikTok等社交平台推波助瀾,越來越多兒童模仿網紅使用成人護膚產品,出現皮膚屏障提早損傷的刺激發紅案例。許多皮膚專科醫師都發現,過早使用保養品將使肌膚變得更為敏感,甚至出現70%的敏感肌罹患率。繼續放任兒童尚未完整的皮膚屏障接觸這些化學物質,除了濕疹、紅腫等皮膚刺激,甚至可能留下永久性疤痕(附註3)。過早護膚具有潛在風險  任何生理滲入都有代謝累積的健康問題;長期大量使用護膚產品可能增加癌症風險本來就是臨床醫學界重點關注的健康議題(附註4)。美國癌症協會自2014年起就開始關注護膚品與癌症之間的潛在關聯(附註5、6)。此外,肌膚監測:科學的護膚年齡和方法  宋奉宜醫師根據多年臨床監測經驗,建議不同年齡階段的具體護膚應該依照皮膚生理學的表現進行:青春期前(約12歲以下):特徵:皮脂腺分泌尚未完整,水分充足但鎖水膜脆弱重點:持續防曬、輕度清潔必要時使用監測安全的乳液補充脂質青春期(約12~20歲):特徵:皮脂腺開始發展,水分充足,油脂強度分泌重點:適度清潔、持續防曬注意不要過度清潔,以免引起痘痘與刺激性皮膚炎20~35歲;黃金歲月:特徵:皮脂與水分分泌適當,一生最佳最佳時期重點:持續防曬注意不要過度保養,以免出現毛孔堵塞等問題35歲以上(女性)/50歲以上(男性):特徵:年紀漸長皮脂分泌漸降,汗水分泌也開始降低重點:降低清潔強度、持續防曬皮脂膜開始薄弱,小心清除同時適當補充,以維護皮膚屏障持續防曬:永恆的護膚之道  各位可以發現「持續防曬」是一生的關鍵字。為了避免紫外線傷害皮膚,「不傷害」一定是最重要的護膚步驟。有些人迷信於補充膠原蛋白的產品;事實上,正確防曬更能有效延緩皮膚老化(附註11)。警惕過度營銷的錯誤資訊  另一方面,錯誤的社媒資訊傷害的不僅僅是兒童,還有成人的健康。除了紫外線,過度保養品與錯誤醫美都可能適得其反,讓皮膚自癒過程更為艱辛。皮膚有其自然代謝能力,過度給予或頻繁化妝、卸妝必然超出皮膚的代謝能力,造成累積性傷害,結果就是敏感肌比例上升的重要致因。  總的來說,無論是兒童、青少年還是一般成人,應該遵循科學證據的護膚建議,避免盲目跟風使用不適合的護膚品。當整個社會都對過度營銷提高警惕之後,我們才能真正維護兒童、成人的身體健康。 https://tw.nextapple.com/international/20240831/FBA9A1C8844F140AF464681D6261EA7Ahttps://www.bbc.com/news/health-67993618https://www.lorealdermatologicalbeauty.com/inter/la-roche-posay/article/who-can-be-concerned-by-a-sensitive-skin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0048826/https://www.cancer.org/cancer/risk-prevention/chemicals/cosmetics.html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649728/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Wkf9ej_iMUhttps://www.mohw.gov.tw/cp-2630-18828-1.html 20211123https://www.uclahealth.org/news/article/kids-skincare-dermatologists-advicehttps://youtu.be/RpKGAi5CpbI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9648780/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9467032/https://benthamopenarchives.com/abstract.php?ArticleCode=TONUTRAJ-8-29
  • 投書 彩妝與健康的兩面刃:你是否忽略了潛在風險?

    2024.08.12 | 17:41

    彩妝與健康的兩面刃:你是否忽略了潛在風險?彩妝與肺癌的潛在關聯彩妝的美麗背後,可能隱藏著你無法忽視的健康風險。知名肺癌專家陳晉興教授在一次專訪中提到,許多女性肺腺癌患者不吸菸,也不經常烹調,卻仍罹患肺癌,這可能與她們日常使用的化妝品有關。陳教授提醒女性,應謹慎使用化妝品,並且在沒有化妝需求時,儘早卸妝。根據報導,肺癌的高風險可能與化妝品中的某些成分有關,尤其是石綿。雖然我國自1989年起,已開始逐步禁止石綿的使用,並在2016年全面禁用,但石綿仍然被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列為1級人類致癌物質。因此,即便在台灣正規購買的彩妝品已無石綿風險,消費者仍需對產品成分保持警惕。敏感肌的興起與彩妝的影響不僅肺癌風險,彩妝對皮膚的健康也可能造成長期影響。根據Google Trends的數據顯示,自2011年12月起,台灣「敏感肌」的搜尋量急遽上升,甚至超過了日本和南韓。這一現象顯示,敏感肌在台灣的發生率逐年增加,成為越來越多女性關注的問題。為什麼敏感肌在台灣會迅速增加?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彩妝品的長期使用。皮膚專科醫師在肌膚監測過程中發現,彩妝中的粉體容易堵塞毛孔,對敏感肌和酒糟肌患者來說,這種堵塞會引發皮膚的不適,甚至是嚴重的皮膚問題。長期的毛孔堵塞,會使皮膚感覺厚重、不透氣,進而影響皮膚的自然代謝功能。彩妝與皮膚健康的建議當年學習胸腔內科時,教授不斷強調任何粉塵對肺部都有沉積風險;進入皮膚科臨床發現,這一點也同樣適用於皮膚。過去二十年來,我們觀察到彩妝頻繁使用,會逐漸削弱皮膚的自我修復能力,結果就是皮膚乾燥暗沉,甚至敏感表現與黝黑感覺。為了避免這些問題,醫師們一向建議女性應減少彩妝品的使用頻率;陳教授的再次強調了「女性請謹慎使用化妝品,沒有化妝需求時,就儘早卸妝。」這樣不僅是面向肺部健康的考量,也是針對皮膚長期保護的最佳建議。總結彩妝固然能讓你在短時間內美麗動人,但過度依賴和頻繁使用卻可能讓你付出健康的代價。從肺癌風險到敏感肌問題,彩妝對健康的潛在影響不容忽視。女性朋友們在追求美麗的同時,請保持警覺,選擇適合自己的護膚方式,減少彩妝品的使用頻率,讓皮膚在自然狀態下更健康地運作。圖片說明一:日本在2004年開始出現「敏感肌」搜尋趨勢,台灣自2012年後迅速上升,超過日本和南韓。圖片說明二:台灣六都中,台北市的「敏感肌」搜尋量最高,桃園和台南相對較低。圖片說明三:左圖為健康皮膚,右圖為彩妝後的皮膚,可見毛孔被粉體堵塞,真皮影像也有白粉堆積。圖片說明四:敏感肌患者經過護理後皮膚紋路稍有改善,但毛孔堵塞仍舊難以完全消除。 
  • 投書 從濕熱的暴雨走入乾冷辦公室——談「濕疹」的正確診斷與治療

    2024.07.15 | 12:13

    極端天氣引發的皮膚問題最近北臺灣的極端氣候,像是臺北市信義區每小時降雨量高達126毫米,導致多處積水。人們從濕熱的環境進入乾冷的空調辦公室,容易引發臉部與身體的皮膚問題,如濕疹樣皮膚炎。「濕疹」的誤解在門診中,我們經常聽到病人提到:「我被上一位醫師診斷為濕疹,但是治療很久都治不好。」然而,「濕疹」這個名詞其實不夠精確。事實上,「eczema」源自拉丁文,對應的英文是「dermatitis」,意為「皮膚炎」,指的是皮膚發紅、腫脹、發熱和疼痛等症狀。「皮膚炎」更能促進醫患溝通「濕疹」這個名詞可能源於1910年前後西醫東來時對傳統中醫名詞的借用。然而,在臨床實踐中,使用「皮膚炎」這個名詞能更有效地促進醫患溝通,增加患者的醫從性和自癒機會。探究皮膚發炎的原因打個比方吧:警方在調查兇案時,不會僅僅滿足於「某人已死亡」的事實,而是窮究死因、凶器等相關因素,以避免兇案再起。醫師面對「皮膚發炎」時也應該如此:努力尋找導致皮膚發炎的可能原因,以問診及理學檢查逐項排除過度泡水、搓揉洗滌、化學防曬、日光刺激、環境敏感等因素;而不是僅僅簡單地使用「濕疹」來概括描述。了解病因的重要性皮膚炎的誘因多種多樣,包括接觸性過敏源、物理性刺激、光敏感反應等。草率使用「濕疹」這個名詞顯然掩蓋了皮膚發炎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導致患者無法了解自己的真實病因,從而難以避免疾病反覆發作。這也是「濕疹很難好」、「濕疹常常復發」的主要原因。臆診與試驗性治療在季節交替時,有經驗的醫師能通過問診和觀察對皮膚發炎原因做出初步判斷,這稱為臆診(impression)。臆診只是診斷與治療的第一步,特別是在皮膚科門診中,醫師必須依靠複診時觀察藥物反應來確認治療效果和再度確定診斷。這就是為什麼皮膚科醫師必須要求患者回診,因為這是確定疾病的重要手段。準確診斷的重要性在醫療過程中,準確診斷永遠是治癒的基礎。模糊的診斷不僅無助於治療,還可能導致患者無法有效預防疾病再次發作。因此,當醫師告訴你「這是濕疹」、「這是敏感肌」時,患者應該進一步思考「可能的誘因是什麼」。與醫師密切配合,細緻的醫病溝通才能更準確且有效地制定治療和預防方案。醫患共同努力醫患共同努力不僅有助於醫師找出真正病因,也讓患者面對治療時心理更有底氣。當醫師和患者共同追求良好醫病溝通,醫療品質與醫療環境將因此變得更好。讓我們一起追求準確的醫療理解,讓「濕疹」與「敏感肌」變成可以痊癒的疾病。
  • 投書 從林襄新聞看韓風醫美的隱藏代價

    2024.06.15 | 14:02

    從林襄新聞看韓風醫美的隱藏代價韓流美容的全球誘惑韓劇和韓團等流行文化的輸出,使得韓國醫美形象快速吸引全球顧客的目光。然而,這些誘人的影像背後,隱藏著鮮為人知的醫療風險和成本。從專業醫療的角度來看,國人前往海外進行醫美手術實際上性價比並不高。加上語言障礙、手術風險及後續照顧,「韓國醫美」未必是理智決策的選擇。溝通:醫美成功的關鍵在醫療領域,溝通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當語言障礙與文化差異成為海外醫美的重大挑戰時,美容的期望與實際結果之間的差異可能導致嚴重的心理和生理後果。無論是醫療術後照護的成敗,還是醫病雙方美容滿意的差異,充分而有效的溝通都是不可或缺的。林襄的旅程:醫美並非零風險的消費台灣藝人林襄的韓國醫美經歷為我們提供了一則鮮明的案例。她在接受諮詢師推薦的醫美處置後,出現了預料之外的腫脹等後效問題,凸顯了在海外進行醫美手術時可能遇到的風險和困境。醫學不是消費,林襄個人的遭遇也提醒了國人臺灣醫療法規對國人保護的嚴謹性。醫美的隱藏成本在國外進行醫美手術,回診困難也是醫療隱憂。台灣的醫療水準世界聞名,提供的後續保障遠超許多國家。如果選擇在海外進行手術,術後休養與術後必要修正都變得複雜許多;增加的不僅是時間和經濟成本,還有健康與法律代價。萬一美容結果因為文化溝通甚至實際傷害而如彼此預期,在國外尋求補償或法律救濟幾乎是不可能的。結論:只有安全,才有美麗尋求美麗是人之常情,但安全應是首要考量。進行醫療手術應該超越淺層的價格考量,完整思考醫療品質和安全保障。在本國進行醫美手術,不僅能享受更嚴格的醫療法律保護,也能確保在追求美麗的同時,保障個人的健康與安全。
  • 投書 閏年閏日談醫學:科學證據,適度調整才能逼近真相

    2024.02.26 | 15:36

    從閏年談…科學始終源自生活過幾天就是2月29日,今年是閏年,29日是閏日。閏年閏日的制度標誌著人類科學對人類生活改善的重大成就。農耕社會對節氣的仰賴很重:何時播種,何時插秧、何時大雨…攸關著人們的食衣住行安全。一年的四季有大概規律,人們則依靠日晷紀錄太陽日影變化往復作為季節判斷。然而,經過幾十年的歲月日移,人們發現自然季節與人為紀年出現明顯誤差:天文春分逐漸提前,甚至提前幾十天,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公元前46年,羅馬皇帝凱撒(Julius Caesar)進行曆法改革,將一年的長度定為365天,並且每四年增加一個閏日。這使得人為紀年與天文的回歸紀年初步保持同步。1582年,教宗葛利果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進一步更改新曆法,作為對凱撒曆法的修改和替代。更改後平均行事曆年長365.2425天,更接近地球繞太陽公轉的365.2422天,成為現代習慣使用的陽曆。 從敏感肌談…醫學演進的怪異惡相30年前青春痘是常見的皮膚問題,敏感肌則不常見。30年後,青春痘依舊常見,敏感肌卻變得「不合理地過度普遍」。上海皮膚病醫院2022年發表了一篇報告,其中55~59%受訪者自覺皮膚「非常敏感」或「很敏感」;誇張的是,竟然超過88%的受訪者「覺得自己是敏感肌」。另一方面,韓國建國大學2017年研究顯示,自覺敏感肌的患者往往伴隨臉紅、青春痘、異位性皮膚炎甚至酒糟與脂漏性皮膚炎;他們罹患這些疾病的機率是非敏感組的2倍到3倍以上。請想像一下;在路上隨便抓10個人,「其中9位臉部不太舒服、3位有青春痘或脂漏性皮膚炎」...為什麼?如果你熟悉米糠油、鎘污染…這些過去的醫學史,就知道凡是快速上升的病態變化一定跟外界因素密切相關。那麼,敏感肌的盛行,究竟跟什麼因素有關呢?有些人怪罪於空氣汙染;這是一個可能。但是考慮肺部換氣率遠遠大於臉部;如果空氣汙染是臉部敏感肌的主病因,肺部疾病應該更多…「10個就有10個肺病」不是事實,對吧。所以空氣汙染不可能是主因。 科學的核心意義:科學始終源自生活科學學習的核心意義,就是讓人類貼近自然的真相。在敏感肌愈發盛行卻難以理解的今日,醫學界需要更紮實的依賴科學證據,更證據地指導預防與治療的行動。這就是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時代背景。以敏感肌為例,之前醫學界以乳酸溶液作為皮膚敏感的評估;這樣做確實能夠掌握傷害程度,卻沒有辦法指明治療方向。經過20年的實踐操作,我們發現以「顯微照相,追蹤比對」作為治療證據與指引,確實是敏感肌自癒過程的最佳策略。將皮膚顯微紋路放大,觀察紋路的改善或惡化可以幫助醫師與患者看得更細微,知道操作的趨勢是否正確。將影像照相儲存起來,如同心臟科心電圖、腸胃內科胃鏡檢查,讓醫師與患者更直觀、實證地溝通,知道治療的速度是否適度。持續地追蹤比對反覆確保疾病治療的趨勢正確,甚至清晰掌控自癒的速度適當。 結論:2024年2月29日閏年閏日的這一天,我們感謝先賢的科學貢獻;從閏日對農業的幫助,我們記住了科學學習的核心意義:科學始終源自生活。面對敏感肌這樣模糊的皮膚問題時,就應該堅持「證據是行動的依據」;以科學證據適度調整保養方式,持續追蹤、修正能逼近真相;最終讓皮膚恢復天然的健康。
  • 投書 避開三隱患 滋潤健康迎新年

    2024.02.07 | 00:26

    宋奉宜醫師 極緻皮膚專科診所院長 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常務理事 春節期間,人們紛紛擁抱歡樂與家人團聚的氛圍,然而,正如農曆春節為所有人帶來歡樂,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皮膚健康的潛在風險。在醫療院所休診的情況下,自我健康管理變得尤為重要。皮膚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整體健康的外部表現;了解春節期間可能出現的一些皮膚問題、可能原因和預防方法,不僅有助於避免因門診停診或春節期間就醫而產生的尷尬情況,同時也能保護我們的身體健康。 注意避開三種情況,就能讓你在假期避免絕大多數的皮膚困擾: 皮膚的乾燥龜裂:農曆春節期間的天氣可能是潮濕寒冷,也可能是乾冷刺骨;如果加上常開暖氣的情況,這種環境條件就可能導致皮膚失去水分,變得乾燥龜裂。特別是對於已經有乾性皮膚問題的人來說,長時間處在乾冷或室內加熱環境下,皮膚就可能因為乾燥、發炎出現搔癢、脫屑甚至龜裂、流血的症狀。為了預防這些問題,首先可以做的就是保持室內空氣濕潤。特別是室內暖氣空調運行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加濕器或將大浴巾、毛巾泡濕後攤開來增加空氣中的濕度。其次,洗澡前事先提高浴室的室溫,同時降低洗澡水溫度,而且避免清潔力過強的沐浴產品,別用毛巾搓揉,就能避免皮脂損耗,傷害皮膚的保護屏障。如果要用潤膚乳液或潤膚霜增加滋潤,選擇乳化劑總量受過監測的安全產品,在洗澡後皮膚濕潤時立即使用,才能幫助鎖水,減少水分蒸發。 身體的過敏反應:因為春節節慶活動的豐盛飲食與花卉裝飾,可能讓你接觸刺激過敏反應的致敏因素。這些因素可能是戶外踏青、室內花藝的花粉、蟎屑;也可能是佛跳牆等美食的帶殼海鮮、香菇、竹筍;水果類的奇異果、草莓,蛋糕、奶酪等乳製品;歡宴飲酒或麻油雞等酒精成分,都可能讓身體出現包括皮膚紅腫、發癢、風疹塊甚至是略覺氣喘的過敏症狀。想要預防這些過敏反應發生,除了避免接觸已知的過敏原,如前述的鮮花、彩妝與酒類等;如果已知自己的過敏史,應當特別留意節慶期間的飲食內容。還有,趁著年前就醫還算方便的時候,隨身備妥自己慣用的抗敏藥品,也能在需要時迅速地妥善應對。 壓力或情緒性皮疹:對學生族群而言,春節確實是休息的時候。但是忙碌的家庭主婦,或是辛勞的上班族,應對旅行、打掃、紅包、社交以及飲食等壓力,確實可能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壓力可能導致蕁麻疹發作,焦慮則讓皮膚的乾癢更加明顯;皮膚原有的乾癬、敏感肌、青春痘與異位性皮膚炎也可能因為高油脂和高糖分的節慶飲食而再度襲來。為了維護皮膚與身體健康,假期期間控制飲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盡量避開太多餅乾、蛋糕等甜食,保持足夠水分攝取,有助於身體的新陳代謝順暢,同時保持皮膚潤濕與健康。另外,在親友社交過程中適度保持放鬆,花一些時間運動,也能讓你舒緩節假日期間的心理壓力,減少對身體的負面影響。 脫離無憂的童年,漸漸長大的你我開始面對春節假期的經濟、社交與體力挑戰。希望通過這些身心照護的科學建議,幫助民眾在春節假期擁有充沛的休息,時時維持身心靈的完美與健康。
  • 投書 看診只看一分鐘?網友熱議 皮膚科醫師對正確求診的「獨門策略」!

    2023.12.18 | 16:50

    看診只看一分鐘?Dcard網友熱議 皮膚科醫師對正確求診的「獨門策略」!最近,Dcard美妝版的一篇名為「讓皮膚變好,看皮膚科的開頭…」的帖子,在論壇上引起熱烈的討論。帖子作者問了一個問題:當你看皮膚科醫師時,你會跟醫師說些什麼呢?當醫師問你要看哪裡時,你會如何回答?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確實是個尷尬的情況,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在短時間內準確描述他們的問題。臺灣民眾每年平均看診高達14.5次,醫師門診負擔巨大(圖片)臺灣民眾每年平均看診高達14.5次,使得醫師門診負擔巨大,而醫師與患者溝通困難的臉部問題,如敏感肌、酒糟肌、脂漏性皮膚炎的臉紅乾癢程度,更是不易準確描述。為了解決此問題,網友們提出求診前記錄病情、備妥小抄、事先瞭解醫學術語等「獨門策略」,藉以獲得最佳照護。 極緻皮膚專科診所宋奉宜醫師,同時也是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的教育與網路溝通負責人,二十年來一直從事肌膚監測工作。他指出民眾如果看診時只有短短三分鐘,確實很難充分表達問題;面對這種困境,宋醫師提出幾點建議:事先準備照片記錄,可以補足手寫病歷內容,幫助醫師科學比對判斷(圖片) 看診前準備:提前預約、準備照片、尋求專業幫助是看診前的好習慣。事先預約可避免現場等待過長;患者事先準備好比對照片,可以補足手寫病歷無法確實記錄臉紅程度的不足,有利醫師更準確地診斷治療;如若患者仍感難以精確描述,候診時可先尋求藥師或護理人員幫忙釐清。依時間順序紀錄症狀位置、程度變化,幫助醫師對治療效果的判斷(圖片) 看診中陳述:宋醫師建議患者看診中依時序描述肌膚問題;皮膚病成因與治療幾乎都有時序關係,事先依照時序寫好小抄紀錄症狀,包括出現的時間、位置、程度等,可以提高溝通效率、減少誤解。看診時除了向醫師細問藥物用法與頻率之外,也要記錄居家如何自行照護,以便理解醫囑變動邏輯。 看診後溝通:很多紅臉現象經由適當調整居家護理手段,例如降低清潔強度、更換保養品…就能夠改善治療效果。某些醫療機構甚至有Line等溝通服務以幫助患者更正確居家護理與藥物使用追蹤。以類固醇為例,正確使用可降低發炎,錯誤使用則可能造成依賴性和反彈現象。求診者要注意用藥頻率和長度,不要自行購藥或過量使用。 詳細準備看診資料,參與醫療決策過程,再困難的疾病也有機會痊癒綜觀網友的經驗分享,確實提供了多樣化且實用的建議以協助求診者更有效地解決看診時的尷尬與慌亂。作為一位專業的肌膚監測醫師,宋奉宜醫師提醒求診者,熟悉看診前、中、後的小技巧,協助醫師快速掌握求診者的病情。期盼這些看診祕訣能夠讓民眾在短短的門診時間內獲得更好的護理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