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兩天前柯P翻桌、藍白撕破臉的激情演出,也不要去細究統計學到底是科學還是柯學,平心而論,侯柯配、柯侯配,到底哪個才是最強的組合呢?

先聊聊兩人各自的優劣點:
侯:有國民黨的組織動員能力,但對年輕人的號召力不佳。
柯:年輕世代(四十歲以下)幾乎橫掃,缺乏紮實的地方經營實力。
一如游盈隆老師所言,這兩人的互補性幾近百分百,搭配參選,絕對是政壇的強烈颱風等級,因為支持群幾乎涵蓋所有年齡層。但奈何事事沒有那麼完美,選票是會隨著搭配的對象位移的。

年輕人不喜歡國民黨,打死都不會投,所以如果是侯柯配就不會投。而國民黨的組織動員體系,與柯完全沒互信,若是柯侯配,輔選力道絕對打折。儘管年輕票與組織動員,都會因著搭配而減損,那就得評估哪項因素可控,兩害相權取其輕。

依我看來,年輕人相對血氣方剛,脾氣較拗,加上投票本身沒有成本,投與不投、甚或轉投賴,不過都是彈指之間的事,恐怕堅持拒投國民黨的意志相對堅定。相反的,所謂的組織動員體系,其實很大一部分,與傳統地方派系是相互重疊的,端看先前郭爸爸的鈔能力撩撥一池春水,憑藉的攪局底氣,就能獲得地方派系大力相挺看來,長年經營好似沒那麼重要,又互信基礎,說穿了恐怕是用鈔票就能解決,只要有銀彈,要他們轉而效忠,好似也沒那麼難。

基此,論侯、柯兩人參選優勢的互補性,應該是「柯侯配」大於「侯柯配」。更況,從選票位移的觀點,即便泛藍老人普遍不喜歡柯,但因著沒有位移的可能(不會轉而去投賴),所以問題會比年輕人不投來得小(非綠年輕人首選柯,第二選擇也許會是賴、不是侯)。

其次,論兩人的吸票魅力:
從民調趨勢看來,單獨提到侯與柯,支持度多半都是柯大於侯,但問題若是侯柯配或柯侯配,則兩個選項幾乎沒有差異。
這代表著甚麼?表示論個人魅力,柯確實優於侯,然而六成支持政黨輪替的選民,根本不在乎誰正誰副,反正只要能整合出一組人,那就投了,所以一旦問題換成了搭配,便毫無差異了。(這也是為何柯對「誤差範圍讓利」的問題耿耿於懷,因為他想的讓利前提,是兩人單獨互比的情況。)

綜上評析,論互補所能產生的化學效應,又或候選人本身的選票吸引力,其實柯文哲當正的,都會是相對較優的結果。奈何形勢比人強,政治不純粹是玩質化與量化的學問,現實面的折衷,往往才是其中的藝術,柯心中縱有千萬的忿恨,也只能在吞下去或翻桌之間,做個抉擇。

當然,柯終究還是選擇了翻桌,但翻的理由,並非想著獨立參選當正的,而更多應是為了不分區的保衛戰。畢竟,當協議簽下去後,民眾黨內部整個大炸鍋,年輕支持者幾乎崩盤,大家根本不在乎柯當副總統、組聯合政府後的政治資源利基,一心就只想著柯該像烈士般、挺著胸膛倒下的選到底。

所以當柯出現妥協示弱的模樣,根本連不分區都不會想投了,這讓原先穩拿八至十席的優勢,瞬間恐銳減至現在的五席、甚或更少,這顯然完全悖離了民眾黨本次的終極目標,可謂撼動黨本,這才讓柯發覺大事不妙,為了副總統與幾席虛無飄渺的閣員位子,根本不值得,翻桌這個決定,自然也就不用太意外了。

但是,藍白合就此沒了嗎?
畢竟柯P已在誓師大會上,宣示了會以民眾黨總統候選人的身分拚戰到底,應該沒有轉圜的餘地吧?!但等等哦,提及藍白合不合,柯同時也說了,國家前途由人民決定,我不會違背民意(你搞得大家好亂啊!)。究竟哪一句才是正常宇宙下的柯P,就端看他何時去登記便見分曉。
假若真是「義無反顧拚一次」,那就該在20日一大早搶頭香登記參選,展現拒絕當副的、選到底的決心,假若還是搖搖擺擺,盡又說些模擬兩可的話,那就只是在叫牌、還在為自己利益最大化猶疑未決,玩假的啦!

寫著寫著,看到柯「又」去夜會郭董了,「說一套,做一套」,這就是柯氏風格。不是說好不再密室政治,不是說好凡事公開透明,怎麼遇到了有鈔能力的郭爸爸,所謂新政治的底線都能就此淪陷呢?無怪乎會被綠營揶揄「白天義無反顧,晚上夜會首富,根本是慣性劈腿」,嗯!第一次聽到綠營酸言酸語,這麼有同感的,不得不給個讚!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