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1歲知名作家李昂發文,公審年輕人不讓博愛座、態度藐視還翻白眼,順帶請教台北市長蔣萬安看法;自稱當事人也在社群論壇《Dcard》回應此事,指李昂當時是自言自語「這是博愛座,誰要讓座給我,沒有人要讓座給我?」,非告知身體不適需要讓座。身為女性主義作家以文章的方式,以偏概全批判年輕人的教育問題,只因為「讓與不讓坐」這件事。少數媒體也藉著風浪順勢指責年輕人的教養問題,利用煽動情緒的字眼更加引發網友正反論戰;更有媒體指出「李昂這篇文章,引起最大爭議是她把蔣萬安給扯了進來」。報導內容的主觀思想,也導致政治立場、各年齡層的人更加對立,政府似乎也只站在良善的立場來看待這樣的問題,並未做出更多的詮釋與解決,最後讓博愛座成了無解的議題。

  博愛座爭議頻傳,懷孕初期、生理期經痛不適、學生不舒服坐博愛座被正義魔人白眼及慘遭長者辱罵等事件屢見不鮮,隱性需求在無形中被放大。人潮眾多的大眾運輸上,博愛座卻是空的,沒人敢坐或不會久坐於博愛座的原因,除了讓座給需要的人之外,無形的社會壓力更會使其坐立難安;部分人士矯枉過正,認為博愛座只有長輩能坐、年輕人就是一定要讓座,道德綁架、情緒勒索的行為時有所聞。也讓社會大眾開始反思,坐在博愛座是否會成為妨「礙」到他人的位置。

  從未平息的博愛座風波,我們又該如何改善才能達到兩全其美? 筆者認為該撤除的不是「博愛座」,而是要撕掉主觀意識的「標籤」,有需要的話每個位子都可以乘坐及讓位,博愛座的設置是出於體貼適時的給予需要的人,並不是給長輩作為情勒的工具,更不是道德綁架的枷鎖。否則當博愛座成為社會衝突的源頭,成為世代之間的隱形對立,那絕對不是我們樂於所見的結果。

  最後,身為閱聽人,我們每天接收無數的報導,更須要具備判斷新聞報導的能力,了解媒體的立場;不會因為接受傳播訊息,就放棄思辨能力。媒體也應該注意其對社會各類群體的影響力,不可因立場角度的關係,誇大而扭曲事實,使社會有負面效應或因而對某些群體有不符合事實的偏見和誤解。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