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開始.政治圈開啟第一槍MeToo運動,一時之間,台灣的MeToo運動迅速延伸到演藝圈、文化圈、學術圈等領域,幾乎可說不分領域男女老少的性暴力受害者,皆紛紛勇敢站出來指控加害人的不是,也讓公民社會開始探討,為什麼這些事會發生,各黨立法委員更是在七月的休會期間召開臨時會討論性平三法的修正草案。
然而相關事件已延燒一個多月,MeToo逐漸從新聞熱門話題中淡出,討論度也不如從前,回顧政治圈的許多性平相關案件,加害人面對被害人的血淚控訴卻是不聞不問,許多案件更甚是石沉大海,不禁讓人懷疑,有些政黨在修法的同時,卻對相關案件不聞不問,是否顯得過於虛應故事。
性別平權做不好,又何談政黨輪替?
政治不應該僅是生理男性能夠擁有參與及決策權的事,更是不分生理男女的眾人之事。是故,倘若一個政黨無法顧及性別平權,等同於放棄人數占比近半的生理女性在公共政策上的討論與權利,更罔論她們在公共事務上的參與。
我們能夠看到,政治圈對於生理女性的不友善,例如:國民黨立委陳雪生用肚子頂撞范雲,即便已遭法院判決性騷擾屬實,卻仍大喊司法已死。面對是否應退選的質疑,更有許多國民黨黨內同志發聲相挺表達「退選不合適」。除此之外,鄭正鈐對於男記者的性騷擾更是以莫名其妙的方式結束,面對外界各種質疑,國民黨卻不重啟調查,而是把燙手山芋交給台北市勞動局,並聲稱「國民黨作為人民團體,並非任何一方的雇主,既無管轄權也無明確佐證」。
同樣的時間點,台灣民眾黨也被爆出邱臣遠立委性騷擾賴香伶辦公室員工,然而處理方式卻是呼籲直指「對民眾黨進行政治鬥爭」,模糊焦點,並且公開被害人個資,成了政治圈MeToo事件中最壞的示範。
民進黨歷經了MeToo事件、職場霸凌等相關案件後。最終,提出許多職場環境及通報機制、救濟的改善方式,如全體黨工性平教育、增設外部申訴管道、主管知悉有通報義務、提供心理支持及法律服務等等,青年部更制定出行為準則,要求參與活動者應尊重不同屬性的參與者。
然而,即便有許多事後補救措施,也難以避免地方基層性別言論的失言,如莊銘淵消費陳紫渝的花邊新聞,但也因為如此,引起多數黨內同志不滿遭到撻伐,性平部更以「女性的私生活不是政治鬥爭的工具」發文呼籲政治人物謹言慎行,與國民黨面對陳雪生的態度截然不同。綜上所述,有些政黨在MeToo上,選擇不予理會,企圖讓這些醜聞石沉大海;有些政黨則是採取改革,強化性別平等教育及申訴機制,即便或許有不足之處,也能夠讓選民知道其改革誠意及決心。
當執政黨都願意在黨務運作上做出性別平權相關的改革,其他推出人選角逐總統大位的政黨,卻是選擇置之不理,互踢皮球蒙混過去,並且質疑控訴者政治動機,不禁讓人思考,如果連最基本黨內遭遇性騷擾的通報處分都做不好,怎麼有資格去爭取選民的支持呢?
倘若2024年在野黨掌權執政,要面對的不僅只是黨工,更多的是全台成千上萬的政務官與事務官。然而,當今天在野黨都用置之不理的態度對付受性暴力的黨內基層,那又要如何讓選民相信他們重返執政後,會帶來新的政治文化,為台灣人民拚好日子,不禁讓人思考,我國的性別平權政策將何去何從。
成為造浪者之前,應該先學會如何不成為造狼者
性暴力之所以發生,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權力的不對等,不論是生理男女的不平等、社會文化中對陽剛的崇拜/陰柔的貶抑,又或者是職場上的職位輩分高低,皆是如此,而這些因素能夠同時交互影響著,成為更大的權力不對等。
政治工作的確是一份艱辛的工作,環境的高壓、高工時使得業界流動率居高不下,但也因為其特殊性,讓許多造浪者們趨之若鶩,在擁有權力後,有些人實踐自己的抱負;有些人則是迷失自我走向歪路,利用權力不對等成為了造狼者,被害者也因工作文化,遲遲不願發聲,只怕造狼者們的包庇,造成二度傷害。
政治工作,固然是為人民服務,權力是雙面刃,它能夠帶給人們幸福,但也可能造成災難給予人們不幸,是故,我們應該對權力戒慎恐懼,也希望角逐權力的政黨和政治人物,能夠深記這個道理。
(筆者為政治系學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