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一位澎湖海巡安檢所的副所長被拔除主官職務,因為他在未通報也未得到主管機關允許的情況下,擅自讓中國籍的遊客上岸,中國籍的遊客們將該位副所長的話側錄下來,他對中國遊客們說:「我點名的時候你們要到」、「你們自己跑掉,被抓到要自己負責」、「我一定會說我有管制你們,是你們自己跑掉了」,這些話之後直接放行讓對方上岸。
這樣的狀況到底持續多久,我們並不知道,但根據筆者對海巡人員的認識,他們上級有時候會為了講求管理方便,而要求底下的海巡和岸巡人員做好「敦親睦鄰」的工作,這麼做目的除了希望提升轄區內民眾的配合度外,也是希望降低管理和打擊犯罪上的難度,但這些海巡人員似乎在「敦親睦鄰」的同時,忘記自己同時是國境守護者的角色,這也無意間成為國土防衛與國家安全上的嚴重破口,這當中還有什麼樣的問題,讓筆者一一分析。
- 邊境防衛上的安全漏洞
在筆者的記憶中,在台灣的近海漁業資源逐漸枯竭後,有部分的漁村便轉職成為專業的走私戶,他們主要利用海巡轄區的漏洞,從事中國貨品的走私轉賣,最常見的東西莫過於食品乾貨等,而在部分漁業觀察人員的報告中,部分漁民有在私下經營偷渡客這門生意,這也在無形間增加了治安的風險。
記得2019年的非洲豬瘟爆發時,就有漁民因走私中國肉乾被捕的事情,在COVID-19疫情期間,也有許多中國偷渡客涉嫌利用漁船偷渡來台上岸,我們甚至不能排除,前年五月份疫情之所以大爆發就是因為偷渡客四處流竄而起,由這部分可以推斷,中國的情報人員也有可能藉此管道進入台灣。
- 海巡人員的法治概念存在灰色空間
在我們對海巡人員的認識中,海巡人員除了抓走私與偷渡還有護衛漁權外,更重要的工作就是擔負起國境邊防上的防衛人員,但更多時候,因為國境邊界上仍有許多我們的國民在進行活動,為了取得民眾的配合與情資,有時候會對民眾私下的活動睜隻眼閉隻眼,於情於理都可以理解,但在法律的見解上就是一翻兩瞪眼,所以偶爾會有執法人員選擇性執法的問題。
我們從這次的事件來看,明顯是海巡人員的瀆職和私相授受,甚至從影片中的互動可以感受出,澎湖地區的安檢所已經持續這樣的動作一段時間,直到這次被網紅拍片後才曝光,這除了是後該予以檢討外,監察院也應當介入調查,畢竟事關台灣的安全問題,不能一笑置之。
- 結語
台灣雖然是個有人情味的地方,但總是容易發生被濫用的情形,筆者可以理解那位放行的副所長只是想展現他的「人情味」,但這樣的人情味卻是最容易被人所利用,甚至會變成台灣安全的漏洞,筆者認為除了該提升邊防執法人員的法治教育外,對漁村漁港也應研擬相對應的治理方法,而不是斷人生路逼良為娼,畢竟漁港漁村會發展出需要走私偷渡需求的遠因是為了生存,該如何引導他們成為台灣邊防上的助力是一個需要長遠思考的問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