霎時間,「韓流」在台灣,已蔚為風潮。年輕人流行穿「韓版西裝」,愛美人士爭先恐後購入「韓版化妝品」,韓國流行音樂人人琅琅上口,而韓劇、韓綜更是往往一推出,成為引領一方流行風潮的「現象」級作品。

但是,弔詭的是,近期在台灣政壇,也正吹起一股「韓風」,而且更可悲的是,這股「韓流」跟流行文化,還壓根沾不上邊。在近期,新北市長侯友宜面對市政質詢時,竟吐出「中華民國是杯子」、「台灣是水」的比喻,不禁讓人回想起四年前,韓國瑜「棋子」與「塞子」的高深學問。而侯友宜面對訪美必考題,不僅回答「不及格」,更讓人沒想到「韓流」在近四年後還「迴光返照」,被侯友宜「傳承衣缽」、「盡顯草包」,搞不好連韓國瑜都笑不出來。

其實,侯友宜的「杯水論」,反應的是為爭取選票,展現出來的「總草包化」、「總口號化」、「總綜藝化」,更白話地說,就是侯友宜的「韓國瑜化」。而侯友宜此一說法,也其實和過去「侯侯GPT」的脈絡一脈相承:因為侯心中並無中心思想,所以冒險用華麗不實的口號,騙取社會大眾的支持;因為侯不願意向民眾,坦率內心看法,所以才只會重複「侯侯做歹誌」的口號。侯友宜的「杯水論」、「侯侯做歹誌」,本質上和韓國瑜的「塞子論」、「一瓶礦泉水,一碗滷肉飯」一樣,都是對選民的欺瞞與不誠實。若政治人物連國家未來都不清楚,如何爭取百姓支持?

更可悲的是,侯友宜在學韓國瑜,本質上還是一種「劣化版」的「鸚鵡學舌」。有評論人精準分析:「韓國瑜總是舌燦蓮花…但是侯友宜翻來覆去幾句話,始終在排列組合,說半天也蹦不出一子來,有時會讓外界覺得他『高深莫測』,但也有人嘲諷他根本『詞彙有限』。」說到底,侯友宜「杯水論」的嘗試,好像什麼都說到了,但什麼也都沒說到。不僅「庶民」不明所以,學者看到也滿頭霧水。侯友宜「為賦新辭強說愁」,反倒讓自己成為「裝年輕」、「裝可愛」的劣版韓國瑜,更讓自己的兩岸論述,像是老太婆的裹腳布一樣,又臭又無新意,令人避之唯恐不及。

不僅如此,還有資深媒體人打臉,侯友宜的「杯水理論」,其實是2015年蔡英文競選總統時,統派藍營論述大師黃年的創意。該媒體人進一步陳述,近年來,蔡英文總統的路線不僅沒有打破中華民國,還讓世界擁抱中華民國,這是藍營人士的論述所不及之處。說到底,侯友宜的兩岸論述,拿十年前的論述而「拾人牙慧」,根本跟不上時代,不僅創意追不上韓國瑜,論述精準度也悖離事實。而從馬英九、韓國瑜再到侯友宜,更讓人看出「不用功」,早已成為國民黨人的通病,實在悲哀無比。

這些年來,韓流在台灣未歇,但可悲的,流傳的卻是充滿「幹話」、「草包」的「韓國瑜潮流」。侯友宜的「杯水理論」,學舌韓國瑜,雖然「形式一致」但也「缺乏內容」。侯友宜不管怎麼看,都越來越像韓國瑜,簡直是「韓版侯友宜」,這樣的人若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只是悲慘,更是民主社會的「杯具」。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