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月十二號,民進黨中執會通過提名賴清德為總統參選人。依照慣例,候選人在提名後發表演說。而這篇以「TEAM TAIWAN、挺台灣」為名的提名演說,短短十三分鐘多,卻條條有理、絕無冷場,而賴清德不看稿,表情真摯、態度真摯、充滿自信。給人的感覺,就只有簡短一句:「賴清德準備好了。」

其實,候選人的提名演說,正是候選人「政策藍圖」的展現,更是候選人跨出同溫層、說服選民的開始。當年,在民主黨的提名大會,歐巴馬(Barack Obama)為總統候選人約翰.凱瑞(John Kerry)站台,發表「無畏的希望」演說,講述黑人的「美國夢」,也讓歐巴馬從一介陽春參議員,搖身一變成為政治明星。而甘迺迪(John F. Kennedy)總統,在提名時,提出了要美國人民「勇敢地面對挑戰、勇敢面對未知」的「新邊疆」(New Frontier)演說,更激勵人心,就此開啟了美國偉大的「太空時代」。

誠如媒體所言,賴清德在中執會後慷慨激昂的談話,「等同於民進黨2024競選政綱」。而賴清德這篇「TEAM TAIWAN、挺台灣」的演說,在民主台灣備受世界關注、晶片地緣政治主導全球的時代,或許更有其「歷史意義」,可以分從兩個部分來分析:

第一,穩健的「國際政策」。賴清德從一開始,即從馬英九訪中、蔡英文訪美的辯證關係為破題,闡述這是一場關於「迎向未來、邁向國際」的抉擇。而其提到「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台灣沒有統獨問題」、「兩千三百萬人民可以決定」,其實就是過去民進黨立場,以及「蔡英文路線」的持續延伸。隨後,賴清德再以「2024 年顯而易見的,不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而是『民主與專制』的抉擇。」總結,簡短一句話,就正面對決國內有關「疑美論」、「反戰論」的總總悖論,可說是鏗鏘有力。

第二,賴清德清楚以「民主團結」、「民主治理」、「民主和平」三個層次總括。而這三個層次,與其說是「內政政策」的說明,不如說是「民主總戰略」的清晰框架。因為在當前國際局勢,不僅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內政更是外交的延伸。賴清德在演說中,提到「打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由下而上打造民主韌性」,即囊括了民生、內政、外交三個層次,可說是獨樹一格,依據 ETtoday的《十大政治領袖》民調,賴清德在「個人魅力」、「領導能力」、「國際視野」領域一向名列前茅,果不虛傳。

在演說後,外媒路透社(Reuters)即馬上發稿,以「選擇民主」(Choose democracy)為標題,闡述這場選舉的民主意義。而對於國內選舉政治節奏而言,賴清德這場演說,關鍵字無疑在於「民主」、「團結」。在2016年民進黨的提名演說,蔡英文在當時馬英九執政、太陽花學運的背景下,提到「點亮台灣」,令人印象鮮明。而賴清德在2024年的背景下,選擇「團結的」台灣隊意象,並提到「在相同的民主道路上,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價值,擁抱台灣」,在時代意義、政治傳承、國際情勢等角度,無疑是極為成功的「定錨」。

賴清德的演說風格,特色在於其節奏明快、層次分明,對於爭議點不避諱、不逃避,也善於使用俚語、俗語、順口溜,加深聽眾印象。就例如其「了解、理解、諒解、和解」的口號,其實是源自於其過去有關於兩岸交流的談話,而部分媒體稱此說法是對照柯文哲的「五個互相」,這是明顯的誤植。

總而言之,賴清德這場「TEAM TAIWAN、挺台灣」為名的演說,論述清晰、一氣呵成,呈現出來的其實無他,就是賴清德已經「準備好了」,他無疑是檯面上最有準備的總統候選人。在英文,如此的表現稱之為「presidency」,中文則稱呼為「有總統相」,簡單來說就是有那個「範」(pān)。而賴清德的一席演說,證明了他就是台灣社會的最大公約數,令人讚賞。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