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則示警,高通膨會讓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壓力更大,「停滯性通膨有可能發生」。殷乃平提醒,電價自4月起調漲,接下來基本工資會再向上調整,無論政府宣稱漲價方式多和緩、設計多縝密,都沒有用,已對國內經濟產生衝擊,目前大環境中的通膨壓力不僅無法消除,還在持續惡化中。

因此,殷乃平教授認為,台灣經濟發展可能正朝著停滯性通膨前進?!不!!!你應該對台灣更有信心一點。

雖然,世界各國目前都受到通貨膨脹壓力的影響,其中美國尤其嚴重。美國抑制通膨的方式主要是透過升息,再加上近期美國國內銀行倒閉事件的發生,這些都影響了國際經濟的發展,對台灣經濟的發展也可能造成一定的影響,尤其在全球貿易環境快速變化的現今。美國通膨壓力以及貨幣政策的調整,對於全球經濟都非常重要。此外,銀行倒閉事件也可能對全球金融市場和投資情緒帶來波動。

然而,台灣經濟的基本面相對穩健。相較於某些依賴單一產業的國家容易受到外部環境波動的影響,台灣的經濟結構更為多元化。此外,台灣政府也會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來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例如提高貨幣政策的靈活度、推動產業升級,以及提高社會安全網等。因此,即便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台灣經濟仍有較高的抵抗力和應對能力。

根據台灣主要的指標之一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顯示,2022年12月CPI同比漲幅為3.08%,是過去幾年來的最高點。此外,由於全球原物料價格的上漲,包括食品和油價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台灣的通貨膨脹。然而,央行已開始採取相應的貨幣政策來維持通貨穩定,例如加息等。政府也正在採取措施來緩解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例如降低進口稅、調整電價等措施,旨在避免局勢變得更加糟糕。

就目前而言,台灣的經濟增長在過去幾年中一直保持著穩定的趨勢。根據2021年第四季GDP初估,台灣的經濟成長率為5.47%,比去年同期的2.98%增加了近兩倍。這主要是受到出口表現良好、國內投資持續成長、以及政府支出的刺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其中,台灣的出口表現一直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推手。過去一年中,電子產業和資訊通訊產業的出口成長都達到了雙位數,並且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此外,全球疫情的影響也加速了科技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在遠距教育、遠距工作等領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成長。

另外,國內投資也是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持續推動投資振興方案,鼓勵企業進行資本支出,以促進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此外,政府也積極推動能源轉型、智慧城市等重大建設,以提高國內基礎建設和產業發展水準。

這些都是台灣在國際經濟情勢不佳、疫情影響下保護台灣的措施,雖說,全球疫情的影響仍然持續,尤其是供應鏈的短缺和成本上漲,可能會對台灣的出口產業帶來影響。但政府仍會推動相關政策和措施,抑制這些狀況避免走向更糟糕的方向,能讓台灣經濟仍有較高的抵抗力和應對能力。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