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周來,與台灣相關的國際新聞接連不斷,能夠看出美中雙方不斷出招,動作頻頻。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更是在3日宣布將於5日與在野兩黨議員,在雷根圖書館與蔡英文會面,而信中更是以台灣總統(The President of Taiwan)稱呼蔡英文。整體而言,東亞局勢與台灣外交,都朝向著明朗化前進.
然而,就在我國與美國等民主盟友往來熱絡的同時,馬英九選在此時,以祭祖之名訪中,顯得格外突兀,更是當中最有爭議與話題性的。
曾經是新台灣人的馬英九
回顧當時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馬英九找來李登輝站台,李登輝問馬英九哪裡人時,馬英九回覆:「我是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的,新台灣人」,在那個省籍情結嚴重時代下,馬英九有勇氣說出這段話,筆者也相當佩服。而最終,馬英九也打著新台灣人的口號,擄獲不少外省選民,選擇棄保另一位新黨候選人王建煊,以七萬餘票差距擊敗陳水扁。
數十年過去了,回顧任內的點點滴滴,其中最大的爭議莫過於推動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最終導致了太陽花學運的爆發,以及後續的政治鬥爭。在卸任前,則是獨排眾議舉行了馬習會,引起不小反彈。今日,更成了我國民主化後,第一個赴中的前總統。似乎,馬英九早已忘了自己新台灣人的身分認同。
親美,友日,和陸是否真的可行?
面對九二共識的失利與國際局勢的變動,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提出了親美,友日,和陸的口號,想要證明中國國民黨不僅是個親美政黨,並且在中、日兩國關係上,能處理的比民進黨好。
所以,當馬英九赴中時,我們期待的是,台灣能夠真正地與中國對等往來,不再像近年來持續受到中國的文攻武嚇,而台海情勢也能稍微緩和,不再劍拔弩張。然而,馬英九在鏡頭上的表現,除了在對話之中偷渡中華民國與一中各表的概念外,其餘卻是閉口不談。反倒是喊出了「振興中華是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的責任」、「中國的抗疫是對人類的貢獻」等與現實完全脫離的發言。
根據近年政大選研中心的調查,馬英九或許沒注意到的是,台灣人民也多半已摒棄中國人的認同。且馬英九不知道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不論是二十年前的SARS,又或是近幾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哪次不是因為中國第一時間蓋牌或是WHO對於台灣的情況,冷處理所導致的。
和陸,不必然是要阿諛奉承,又或是讓對方得寸進尺,而是應該在雙方對等溝通的狀況下進行。更進一步地說,倘若中國無意互利互惠平等往來,那我們何必自討苦吃,熱臉貼冷屁股。
馬英九與亞努科維奇
此情此景,不禁讓筆者聯想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Yanukovych),與馬英九有幾分類似,在面對強權俄國下,亞努科維奇是親俄派,巧妙的是,他也曾在2014年違背競選承諾,拒絕與歐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反之則加入俄國的歐亞經濟共同體。果不其然,烏克蘭人民掀起了廣場革命,趕走了亞努科維奇,這點,與當初為簽訂服貿協定,而引起的太陽花學運,有些相似。
但不同的是,亞努科維奇下場更是悽慘,除了在外面臨國際刑警組織(ICPO)的紅色通緝令(Notice rouge)外,黨內更是眾叛親離,所屬的地方黨(Партія регіонів)即使開除亞努科維奇的黨籍,也無法挽回烏克蘭人的支持。最終,地方黨名存實亡。與其相比,馬英九並未因此下台,僅有退回服貿,並且輸掉2016年的總統大選而已。其所屬的國民黨,也未因這次的敗選,從此消失在台灣政壇。
再審視國民黨現今對馬英九赴中的發文,似乎對於相關失言,不見半句譴責,依舊沉醉於早已不屬於台灣人民心中的秋海棠或老母雞等大中國史觀,但對於切身台灣利益的經濟產業被中國養套殺、外交路線被封鎖等事卻是置之不理。倘若馬英九是台版亞努科維奇,那麼親美,友日,和陸的口號,是否能夠在2024年總統大選能被看好與實踐,似乎在選民當中,早已被否定。
(作者為大學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