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民主落實,政黨輪替成為理所當然,不過民進黨直轄市剩兩個,台南市也贏得不好看,讓不少人意外。敗選固然讓支持者失望,民進黨有各種檢討聲浪多少讓人肯定。不過,ㄧ個制度很難討好所有人,可能落入「父子騎驢」的困境。ㄧ件事情的成敗往往是不同原因加加減減的結果,或許相對抽象也不易理解,但是檢討應避免以一時成敗論英雄,而是如何延續民主確保有才能的人有更多展現的機會。

在自我檢討的聲音中,很多人忽略國民黨的改變,甚至國民黨也沒注意到自身的改變。有國民黨員認為選舉較少關注「抗中保台」是因為民進黨講太多所以民眾無感了。

不過,若觀察台北市選舉,當時的蔣萬安先生辯論過程提出反對ㄧ國兩制,在高度關注下指責政府面對中共挑釁不夠強硬。不論是否為拿香跟拜,或是口是心非,至少過往很多國民黨大老都沒出來「促統」。多少讓人聯想到過去國民黨曾是抗共的老牌,甚至李前總統還將國民黨打造成抗共第一品牌。

國民黨反共立場在2005開始轉變,當中共制度制定反國家分裂法被國際關切時,連爺爺卻「回來了」。中共意圖明顯為攻打臺灣製造藉口,曾任國家要職的國民黨主席卻不顧國際與國內觀感要去「交流」。反送中時,香港人民被打壓,國民黨連口頭支持都給得吝嗇,卻說「民進黨撿到槍」。加上國民黨高層各種「兩岸同屬一中」的言論,或是前往中共會議聆聽中共領導人訓話,不斷把抗共照牌踩在腳下。 

反觀此次選舉,大部份國民黨大老都相對克制,沒有出來搶走候選人焦點,桃園甚至還擋住戰鬥藍的參與。當國民黨開始反對一國兩制,國民黨被討厭的程度就降低許多。但是,國民黨大老在中央選舉應該不會保持安靜了。

國民黨若想轉變,就須思考「三民主義」與「統一中國」無法兼顧時該如何抉擇,當下臺灣民意與過去制度憲法內容不同時又該如何回應現在的人民。

至於民進黨則該思考「抗中保台」以外還有什麼賣點,當國民黨跟著抗共,對民眾來說,兩黨可能就是五十步跟一百步的差異。不過,國民黨是否能排除現在大老與親共聲音,重新回歸抗共立場仍須觀察,畢竟,現在立委補選候選人過去也跟中共唱和。

從歷史來看,民主是最適合人的制度,但如何取得與維持則有一定困難。俄羅斯轉型失敗,德國一度走向極權。或許民進黨可以進一步落實臺灣民主,例如:總統不該兼任黨主席,讓行政權與立法權界線更清楚。監察院或許也能調整功能,效仿美國參眾議員任期,增加權力制衡的機制。

內部除了權力制衡以外,對外,透明有韌性的經濟制度很重要。臺灣不是大國,如何與不同國家競合格外重要。臺灣在移民政策與國際事務參與仍須加強。此次選舉,防疫政策成為攻防議題,多少反映民眾對國際事務不夠熟悉。

近期中國的白紙運動宣告,民主不能當飯吃,獨裁卻讓人沒飯吃,就算言論被刪除剩下白紙也要抗議。我們看見人民可能過去沒說,但心裡對中共是厭惡的。當中國人民起身抗共時,國民黨若持續「有槍不撿」,忘記其抗共的輝煌歷史,也就只能沒落。

選舉總是喜歡用「選戰」,不同理念卻用「營」來區分。在網路推波助瀾下,面對飛彈同島一命的我們卻在自己同溫層中,不懂互相尊重。黨外運動期間,不同理念的人往往會有仇視的態度,然而隨著民主,人民成為政黨之間的裁判,不同政黨的競爭應像競賽,各自為理念努力,但「運動精神」是重要的。臺灣是年輕的民主社會,有時候維持民主像是走鋼索,政黨與民眾都需要持續學習。抗共的國民黨對民進黨是極大挑戰,但對臺灣卻是有益的,抗共應該是臺灣所有政黨的共識。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