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堅市長的論文門,或許讓不少年輕世代的支持群感到失望,但卻從未澆熄民進黨對年底選戰勢在必得的鬥志。在稍事「轉換隊形」 之後,一如預期的,開始將廣宣焦點轉往「18歲公民權」的修憲案複決,並以「自己一票,再加一票」的「1+1」口號,希冀重新喚起年輕人的熱情,再度回歸綠營的擁抱。 

論選舉策略,民進黨絕對是一等一的專家,但從屢次的經驗中,約略也觀察到一定的規則性。其總會透過「陳意更高」的無私標的(諸如台灣、年輕人、下一代、未來......),將期欲的勝選渴望鑲嵌在其中,經過行銷廣宣的包裝後,讓黨的競選有了正當性,彷若汲汲營營求勝選是為了公共利益,將公義與私慾畫上等號,藉以擦亮自我的清新招牌。回顧過往,像是「2020,台灣要贏」、「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都是最典型的案例,好似唯有民進黨贏、台灣才能贏,但真是如此嗎?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選舉,就是民主持續向前的進程,每一次的選舉結果,無論誰勝誰負,都是台灣人民的驕傲成就,若是非要哪一黨哪一派的勝出,才是台灣的勝利,這......還能算是民主嗎?(一如「民主聖地」的迷思,仿若非得哪一黨勝出,才叫做民主,他朝輪替,就像是既得勢力範圍被竊取般的如喪考妣,這是民主應有的風範麼?) 

可以預期的,民進黨接續勢必以此口號為主軸,開始分野敵我、企盼持續站穩年輕世代的第一品牌。儘管國民黨、民眾黨同樣也喊出力挺18歲公民權的口號,但終究囿於傳統勢力盤踞、以及若干黨內同志心存家父長心態,預料恐會出現像是「18歲還不成熟」、「年輕人容易被帶風向」、「先培養獨立自主的思辨能力再說」 等不表認同的言論,屆時便成為綠營最佳的製圖廣宣素材,致使藍白是否真心力挺年輕人擁有公民權,將遭受到質疑與挑戰。 

坦白說,地方選舉的主軸,本來係在候選人政見與勤訪基層為主,無奈,在歷經數次史無前例的勝選經驗後,無論是哪種層級的選舉(甚或只是區區的立委補選),民進黨都習慣上升到國政層級,將其打成是「台灣保衛戰」、「國家生死存亡戰」。相同的套路,會否因著一再故技重施後效用遞減,年底的選舉結果,頗值得觀察。 

總覺得藍白陣營相當可惜,要比誰的口號陳意更高、比誰說出來的政見更加動聽,難道都沒法超越他們口中、執政得也不怎麼樣的民進黨嗎?倘若真做得那麼爛,按理應該不乏可以強打的主題才對,怎麼好似也提不出來呢?這或許正是藍白的選情也未見提振的根本原因吧!沒有耳目一新的願景,只是被動的等待綠營犯錯,儼然緣木求魚。畢竟誠如賴副總統的名言「民進黨就算只剩一口氣,但一定還會爭氣」,試問國民黨、民眾黨可有這等絕處逢生的本事嗎? 

Ps.大家不妨檢視一下蔡總統的歷次發言,總覺得很納悶,她總是言必稱民主,但每次發言,都喜歡用「下令」的,這是幕後文膽的撰文風格、還是個人性格使然,就不得而知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