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日晚上10點43分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抵達台灣,這是自1997年時任眾議院議長金瑞契訪台後,來訪台灣最高層級的美國政府成員。裴洛西女士身穿一襲粉紅色西裝踏下飛機的那一刻起,也正式宣告中國對拜登政府的施壓、對台灣的文攻武嚇都不足以阻擋裴洛西訪台的堅定意志,台美關係再度寫下新的歷史時刻。
中國對裴洛西此次訪台之旅下達多次威嚇,在經濟面暫停進口台灣食品、水產品、在資訊面對總統府官網進行攻擊、在軍事面新華社公告中國解放軍將於8月4日開始於台灣周邊海域進行實彈射擊軍演。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更發布聲明表示裴洛西訪台已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在各個方面對台、對美施加壓力,企圖阻止此次台美關係的重大進展。
然而中國其實落入了外交上的錯誤性感知,高估自己對於美國及台灣的威嚇力,情感的加成導致理智上對事實的判斷有所偏誤。
以中國的角度來看,他們認為本身有能力阻止裴洛西拜訪台灣,因此對於行前的一點風吹草動特別警覺敏感,傾向將行前所有透漏的資訊都解讀為應該有所動作的消息,所以不斷地對拜登政府施壓、對台灣武力威脅。就彷彿放羊的孩子故事中的主角,向村民多次宣稱羊不見了,導致最後村民對主角所說的資訊信任程度大打折扣。
在國際關係互動的邏輯中,國家對外釋出的訊號是否具有「可信度」是爭端中能否談判成功的關鍵。一般來說,由於民主國家政治人物對選民做出的承諾是否兌現,能受到選民的制裁,因此大抵可以判斷民主國家政治人物的行動與作為較具有可信度。相反地,由於非民主政體領導人的承諾受到人民制裁的可能性較低,因此非民主政體的領導人釋出的資訊較難使其他行為者信服。也就是說,中國在此次事件中,釋出資訊的可信度已經輸在起跑點,又因為過度反應而釋出太多次威嚇,反倒使得自己的文攻武嚇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另外,中國也忽略了每次的威嚇,都會增加裴洛西若取消訪台的政治成本。身為美國政壇第三號人物,因為中國的威嚇而取消訪台行程,不但降低自身政治聲望,更會打擊美國在中台關係中的影響力。
筆者認為裴洛西此行不只在台美關係史上烙下重要一筆印記,更是向世界表明中國的威嚇已被看穿手腳。在多次「放羊」後,放羊的孩子要如何再被相信?未來幾天可以持續關注中國還會釋出什麼樣的信號,以及中國人民針對政府威脅失敗會如何反應,藉此瞭解中國在威嚇力不足的情況下,對台政策會如何調整。最後,在面臨民主與威權動盪的時刻,筆者對裴洛西堅定挺台的意志感到由衷佩服,台美的深厚友誼建立於對自由與人權的共識上,在全球矚目下降落的堅毅光芒,不畏威權,只為民主。

文/潘祖芸(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