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紀末期以來,台灣經歷了日語、華語等兩次語言同化政策,皆以壓抑母語、結合教育體制,達到強制性改變、統一全國用語的目的。在過去這一百年間,我們喪失的不只是多語生活環境,或是以語言延繫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喪失了對語言的包容與自信。

英語是全世界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對台灣人而言,則鮮少有人以英語作母語,當國家意圖將英語提升至接近官方語言、與華語地位相近時,自然引起部分評論家對外來語言進行文化殖民的疑惑,以及擔憂失去台灣文化主體性的焦慮。

這些擔憂其來有自,但我們若審視由賴清德副總統擔任行政院長時期所推動的「2030 雙語國家計畫」內容,會發現與日治、國民黨政府時代的語言殖民政策大相徑庭,重點在於提升學生與公務人員之英語能力,以具備國際經貿溝通的基礎能力。由於相關工作會跨及國發會、教育部、考選部等多部會,是故成立雙語國家發展中心,跨部會整合資源與進度,才能快速提升語言能力,強化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根據教育部與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合作之學生英語能力調查報告,雖然已有五分之一的高三學生整體英語能力達到 CEFR(歐洲語言學習、教學、評量共同參考架構)的 B2 等級(高階級),然而在聽、說、讀、寫四個技能上,屬於接收技能的聽、讀表現明顯優於生產技能的讀、寫。有 27.68% 的學生可以在聽力上達到 B2 等級,卻只有 8.27% 的學生可以在口說上達到 B2 等級,落差相當明顯。嘴巴不能說的時候,還算是能使用一種語言嗎?

另外,如果要讓學生具備修習全英語課程的能力,不會因語言隔閡而影響到專業內容的學習,英語能力應達到 C 等級(流利與精通)。目前台灣高三學生僅有 4.3% 可以達到 C 等級。高三正是準備進入大學修習專業課程的時期,不論是教科書、跨國際的論文資料,以至於網路上各項資源,絕大多是英語撰寫而成。增進學生的英語能力,等於為年輕人開展一扇窗,走向世界。 

國家回應英語教育的需求,構築公平的學習環境

統整《親子天下》2021 年 6 月份之調查報告,目前全台灣 22 個縣市中,已有超過 900 所的公立中小學設有不同種類的雙語課程,包括 CLIL(語言和內容整合式學習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ing)、 EMI(全英語授課模式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或其它沈浸式英語課程。然而在課程分佈上,不同城市間有相當大的差距。以國小為例,前六名的縣市並非六都直轄市,而是台中市、台北市、雲林縣、新北市、屏東縣、台南市,皆有超過 60 所的小學設有雙語課程,這是因為地方政府既有政策的差別。目前,桃園市以高比例的外籍老師為重,而高雄市則加緊進度,在台積電宣布於高雄設廠之際,將加速「校校有雙語」政策緊追。

雙語課程的設置並非沒有城鄉差距,離島縣市,或是彰化縣、嘉義縣,設有雙語課程的小學都不超過 10 所。除了普及度,雙語課程的比重也有很大的差距。許多公立小學一週僅提供 1 節的雙語課程。但台北市則有高達 24 間公立小學的英語授課的比重,達到全年級每週上課節數 1/3。加上大量方便的校外英語學習資源,如近距離的安親班、補習班,都是其它縣市無法比擬的優勢。

在難以快速改變大環境以及家戶財富差距的情況下,消弭學習落差也是「2030 雙語國家計畫」的執行重點。除了平均挹注資源外,對偏遠地區,或是缺乏家庭支援的孩子,也需要從網路的建構、設備的提供,以強化英語數位學習的環境。根據 2020 年台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評量計畫(TASAL)調查顯示,社經地位對於英語能力的影響力在 7 年級之前已經形成,若要彌補學習的差距,必須從國小時期就開始。擴增雙語教學師資,包括對師資的培訓、偏鄉教師生活的支援,或是教材設備的提升,都是國家應全力發展的基礎工作。

改善評量制度,營造更友善的語言學習氛圍

英檢制度的改善,也是 2030 雙語國家計畫的重點之一,盼以英文檢測取代升學英文考科,讓學生有多次機會測試程度,不會因為一次大考的失常,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尤以語言的學習著重友善與具備安全感的學習環境,如果一想到英語,就只會聯想到考試的壓力,那自然無法成功,這也是中年以上的國人相當能體會的感受。

然而要如何擴充英檢量能?追求公平、可靠的英語檢測制度外,也須降低學生應考的成本,特別是經濟壓力的部分。除了在台灣升學、就業可通行的國內全民英檢外,若要出國留學,或是因應部分公司的需求,則多半需附上多益 TOEIC、托福 TOEFL,或雅思 IELTS 等三項英檢之一的成績。然而各項英檢所費不貲,就連國內全民英檢的中高級考試,報名費也高達 800~1200 元,多考幾次的財務壓力仍然驚人。筆者認為,若要提供學生多次應考的機會,必然要降低應考的財務門檻,或在應考前應設計有效的自我檢測方式,做好準備再上陣。

以本土語言紮實文化基底,以英語為走上國際舞台的工具

台灣是一個多語國家,2018 年底已先行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保護本土語言的傳承、復振及發展,延續本國多元文化的精神。對非母語的包容度、接受度、使用度,也在社會中逐漸茁壯。在鞏固文化主體,營建出友善的多語環境之時,與增進英語能力間並無衝突。2030 雙語國家是政府的挑戰,也將成為台灣人走出島嶼的勇氣。

文/思芥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