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下稱聯準會)在今年11月啟動縮減各類債券購買規模,以每個月減少夠美150億美元節奏進行。一般認為美國因為今年以來,以燃料油及汽車為主帶動美國物價上漲,造成通貨膨脹高達6%超過預期2%左右是其行動的主要因素。但從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的各項發言看來,聯準會應認為這是短期現象,並說明目前美國通膨與二戰後的情形相當,是由生產面的問題所引發,來年的通貨膨脹仍然以2%左右為目標。美國聯準會是調控美國經濟的主要機構,其目標有二,一是穩定溫和通貨膨脹率,二是促進就業市場,簡單說美國最關心的經濟指標是物價上漲與失業率。就其目標而言,以2%的物價上漲為目標且稱之為溫和,對厭惡物價上漲的台灣人而言似乎很奇怪,這是誤解對物價上漲本身代表長期經濟健康所致。

基礎經濟學教市場供需原理,物價上漲屬於總體經濟範疇,但是現代總體經濟分析已演變成著重個體經濟分析基礎,從基本供需原理來瞭解物價上漲,對國家經濟之成長更容易理解。聯準會之所以最關心物價與就業數據,從供給面來看,價格之上漲表示企業商品或服務的價值有所提升,從需求面來看則是消費者願意花錢消費,成本跟需求帶動商品價格上漲,只要是溫和穩定的趨勢,這表示國家經濟發展健康,故而以物價溫和長期上漲作為目標其有背後的思維邏輯。同理,就/失業率也是反應國家企業與人民經濟狀態的重要訊號,因為企業持續成長自然需要用人,而人民就業穩定自然消費穩定,這又是供給面與需求面健康與否的重要觀察指標。綜上所述,聯準會以溫和物價上漲與失業率為政策重要參考依據是為必然,那台灣現況呢?

台灣經濟,對內許多重要物資靠進口,如能源、金屬、木材、糧食等,民生物價影響最深者則是國產食品、蔬菜、肉類等,故台灣的物價問題,一受國際商品市場價格波動影響,二則是國內蔬果肉品供應。國際商品市場近年屢屢發生短期大幅度波動,進而影響各國物價連動,這是因為近二十年來這些商品現貨市場,受到期貨等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投機交易大幅度增加所致,投機性的交易造成價格大幅度上下震盪,連帶影響實際使用商品的現貨市場價格,這種反客為主的現象被稱為「尾巴搖狗」。不過,隨著企業以長期供應合約來平均成本,與用金融工具避險的方式因應,這方面對我國物價的影響較不強烈,近期以來的進口物價上漲,關鍵因素是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往返各國家航運因防疫等待期,以及港口與貨運人力因疫情而缺少,推動航空及海運運費價格突破歷史高點所致。以長期來看,這些負面因素終將消失,而事實上近期國際航運價格回落便是徵兆,故目前我國面臨通貨膨漲問題,應防備的是其他必需品乘機上漲,觀察經濟部最近對零售商們溝通暫緩漲價,確實是有打到問題的痛點,因為價格上漲就回不去了是市場經濟的特徵。

若要探究台灣近年以來的物價上漲根本,除了短期的航運運費破歷史高價因素外,經濟好轉才是主要原因。我國外銷訂單數據剛出爐,連續20個月外銷訂單正成長,且是資通訊、電子、光學、機械、化學與塑膠橡膠類全面成長,今年前十個月訂單總量超越去年全年,而且是同期的33年最高,一般預期12月底可以突破全年6500億美元的歷史最高金額。台灣的基本工資連年調漲,主要影響內需的服務業成本增加,這必然成為餐飲服務價格上漲的推力。但就美國聯準會以物價溫和上漲及提高就業率為目標的思維來看,台灣近期的失業率下降顯示台灣防疫新冠肺炎疫情的成績,薪資上升而失業率下降,這又是另一個台灣經濟變好的明證。綜論,台灣物價上漲實質內涵除了短期因素,實則是受到經濟熱絡所致,政府部門當然還需謹慎監控國內蔬果肉品及必需品等受到天氣或季節因素,甚至人為因素等擾動,致使我國民生物價突然飆高,不過,在這一波台灣經濟成長翻轉帶動的物價上漲現象本身,國人應就事論事,希冀勿入「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的口水之爭,畢竟經濟健康發達是國人都能雨露均霑的好事,妖魔化物價上漲非理性之舉。

文/郭嘉岳(助理教授)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