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一年多前,很多台灣人因為[視頻]一詞吵的不可開交。引子是新北市政府舉辦[校園反毒創意視頻競賽],要求參賽學生使用爭議性軟體抖音。最終新北市政府取消了該活動,沒想到事件失焦:有一些台灣人注意到了中國用語[視頻]。

賽事已經取消,對於[侵入性詞語]當時有些人依然餘怒未消。這些人好像忘記了,語言只是交流的工具。只要能夠[成功的]交流完成,使用什麼詞語其實並不重要。 

當然,反對[反對視頻]的意見也不少。大家觀點不少,各抒己見罷了。該用的人還是會用,有[語言潔癖]的人永遠不會使用[視頻]這個詞來代替[影片]。 

今天我想說的是,其實中國人被台灣人的[台式國語]影響的更多。這曾經的故事,精彩絕倫。

改個開放三十年,在兩岸交流愈加頻繁之下,中國被[台式國語]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侵入頗深。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從深層次的心理面來詮釋的話,是中國人[崇拜精英]的心態在作祟。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標誌,就是台商的大批入駐中國。

而在當時中國的心中,[台商]就代表了精英。中國的改個開放需要一個[指導者]來帶領這群南下闖天關的中國人的教學,至少,可以讓中國人模仿。學會起手式,才能開始未來的路啊。

那時,中國人的月薪大多數在幾十塊上百塊錢。相對比的是台商手中動輒幾萬元的交易額度。這種巨大差異足以震撼一個人的靈魂,讓當時想創業的中國人有了一個想法:[我要模仿你]。 

一部分中國人跟著台商致富。在台商身上,中國人什麼都學,什麼都模仿。[山寨中國]的名號就是從那時開始在坊間流傳。

台商在中國人的眼中,是菁英。整個台灣島朝氣蓬勃,也值得中國人來[模仿]。台灣電視劇和電影當時風靡全中國,台灣島上的一切,好像都值得中國人學一學。

你有[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我就有[快樂大本營]。雖說模仿的不倫不類,但是在中國,當時這個節目還是引進了一股風潮,火爆異常。

除了學習賺錢,學習說話以外。中國人也學起了台灣人的生活習慣。比如,中國女生掛掉了腋毛。

最關鍵是[范兒],說話方式。貌似高級,值得效仿。台灣人說話的節奏比較慢、語氣比較柔和、尤其是[斷句],真是一門學問啊。

筆者深刻的記得,[有]這個字的使用,在中國引起了很大的爭論,最終鬧到了中央(政治协商会议)。 

中國人說:[我吃飯了]。

台灣人說:[我有吃飯]。

於是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有]這個字上,中國年齡層的自我區隔。

中老年人極度討厭[有],年輕人趕時髦,追求[有]。

因為這[有]字的使用習慣,有一些家庭甚至鬧起了家庭革命。

[我有吃飯]在長輩的耳朵裏,刺耳無比。終於,有權力的人站了出來,[和珅]的扮演者王剛在某一年的政協提案,任何演員在影視劇中不得使用[有]字體。 

用他的話說:[吃飯了就是吃飯了,有什麽有!?]

這個提案引起了當年中國人極大討論。在那個言论管制還不那麽嚴格的年代,大家辯論的不亦樂乎。如今在網路上依然可以找到那年正方雙方的各種論文。

而諷刺的是,這個提案最終是否通過,根本沒有人關心。

大家也都明白,法律可以約束一個人的言論,卻需要約束一個人的語言使用習慣。

在中國經濟飛速發現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停下來駐足觀望一番:我的國,[有]了嗎?

中國人大多數人依然說[我吃飯了],少數年輕人說[我有吃飯]。中國人用時間證明了一件事:外來語言習慣無法改變一個國家國民的總體語言使用習慣。

那能改變的,只有流行的詞彙而已。而一個詞彙流行必然有它的原因,流行者,必消逝。我們真的不必憂國憂民到動輒得咎的地步。

親愛的台灣朋友,專制中國曾經識圖用法律來規範[侵入性]用語習慣,最終失敗。在民主台灣這樣一個無法立法來強迫國民不要用某種中國詞彙的國家,某些台灣人的憤怒與無奈我可以理解。

可是你們可以做的,也只能約束自己而已,在民主台灣,你們無法影響到別人。

中國的前車之鑑,叫做[做不到];也許台灣應該做的,也只能叫做[不必擔憂]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