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創作,又稱為BL(Boy’s Love),專指的是描繪男同性戀之間的戀愛作品。近年來,這些作品隨著大眾性別平等意識的提高、同性婚姻的法案通過,逐漸地在市場上嶄露頭角。無論是影視作品、文學小說,或是漫畫書籍,皆出現大量與同性戀相關的出色作品。然而,值得讓人反思的是,BL文化的興盛究竟是一種性別平等的象徵,抑或淪落為異性戀族群的消遣娛樂?以下,將針對腐女、女權興起與父權體制的角度,來探討BL文化對社會的影響,以及觀看不同性別的方式。

談到BL文化,我們就不得不提及一個特別的群體,此群體也幾乎是BL文化最大宗的消費客群:腐女。腐女是指一群愛看耽美作品的女性族群,她們常常出沒在ACG(日本動畫Anime、漫畫Comics與遊戲Games的縮寫)與同人圈中。腐女的誕生,和女權意識的抬頭有高度相關。在過去的創作中,我們多以女性作為「被觀看、被主宰的主體」。女性角色經常被描繪成弱勢、毫無實力,任憑玩弄與隨意觀看的存在。然而,在BL作品裡,由於男性角色取代了原本女性角色所扮演的位置,使男性成為被視者而非掌控者。女性觀眾便能夠大方地欣賞、討論或妄想男性的情愛與性慾,甚至是單純地享受肉體上的美感。不知不覺中,BL文化賦予了女性一個偌大的想像空間,讓她們將自己放在與男性相同的地位上,擺脫從前在「性」上的被動壓抑,獲得了更大的自由。

腐女與BL文化的崛起,不只影響了男性被觀看的方式,也使社會大眾對同性戀的觀點造成改變。許多女性在加入了腐女群體後,或多或少消匿了對同性戀的偏見,願意以更開闊的心胸和多元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為此,腐女與BL文化不僅僅是女性對父權體制下的反動、推進女性解放與女性覺悟的重要存在,也令更廣泛的人接受了同性戀族群,促進了社會整體的和諧。

可令人感到疑惑的是,若腐女是因為受不了父權體制下的女性描寫(例如陰柔、無助、嬌弱等誇大的女性刻板印象),而將男性角色替代女性角色的位子,在耽美作品找尋一種近似報復式的快感。那為何不一開始便將女性定為故事中情感或性的主導者,而是以如此迂迴的手段去呈現內心想法?不只如此,在耽美作品中,往往出現少量的女性角色,許多作品甚至沒有安排任何的女性。在此情況下,即便故事設計讓強勢的男性去攻略弱勢的男性,似乎也不能算是真正地體現了男女平等的價值,反倒比較像是以同性相愛的題材作為包裝,實際上只為了宣洩過去不平等心理所誕生的創作。如此一來,耽美作品是否也反映出異性戀群體為滿足私慾,而對同性戀族群做出的消費心態?

此外,腐女通常不會在現實生活中公開自己為腐女,因為此身份給人的印象並不佳,常常會連結到負面的詞彙,如很宅、變態、滿腦子性妄想⋯⋯等。但究竟是什麼造成了大眾對腐女的負面觀感?是因為男性成為被視者讓人感到可恥,還是說女性對男性的遐想是不被允許的?這些疑問,都非常值得社會中的每一份子去深思。畢竟一個良好的社會運作,需要更多的包容與諒解,才能將不同文化間的偏見消除,促成一個更為和諧友善的生活環境。

BL文化雖可看成一種父權的反動,可這種讓人感到羞恥、必須私密地進行的潛規則,是不是也體現了腐女被父權體制反壓制的結果?我們能在耽美創作中觀察到,由於女性習慣於父權體制下的男性主導、女性被動的權力關係,因而即便文本中的男性角色取代了女性角色,女性也不能替代男性的地位,必須藉由男性來掌控另一位男性,女性則從第三方的角度去攫取愉悅。倘若女性真正地取代了男性角色,人們便可能直覺地認為這是女性主義者刻意伸張正義平等的作為,不見得會就此買單。

父權體制下所培養出那深根地固的意識形態,若有似無地限制住我們觀看的方式。BL文化的蓬勃發展看似為同性戀的福音,代表著女性主義的崛起,實際上也可能只是種異性戀報復式的消費,大眾仍舊受限於父權體制的框架,無法實踐全然的自由解放。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