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有兩大男團選秀節目開播,引發熱烈討論。尤其在Bilibili(俗稱b站)有許多創作者剪輯影片,除了幫自己喜歡的練習生宣傳外,更多的是製作兩兩如情侶般互動的「糖」點滿分CP影片。粉絲將兩者的親密互動稱為發糖,將發糖的片段稱為糖點,並將收看影片稱為嗑糖。「嗑」有吃的意思,因此只要偶像發糖,粉絲就會剪輯許多「甜度超標」、令人臉紅心跳的影片,而維持粉絲追逐愛情的,往往是這些衍生的影片作品。

CP文化正流行 宣傳、爆紅都需要它 

其實不只中國節目,無論偶像、戲劇、動漫,只要是飾演情侶,或螢幕上關係親近的的兩名同性或異性都會被視為CP,也就是英文couple之意。這些CP粉絲有:「嗑CP比我自己談戀愛還快樂!」、「談戀愛有什麼意思?還不如嗑CP。」等流行語,顯示嗑CP的生態是超脫現實、有情感訴求的。

若說喜歡CP是一種次文化,我認為不太合理。在愛奇藝製作的《青春有你3》節目中,練習生們兩兩組隊一起練習歌曲唱跳,此舉被粉絲稱為「大型結婚現場」。此集將節目討論度推向開播以來最高點,這樣的「人造CP」是官方察覺到,進而認可、選擇的行銷模式,表示現在的選秀節目已不單單只選出唱跳團體、考核演藝實力,更像真人秀,追求更多人際互動與生活化的一面。隨著愈來愈完善的性別教育,大眾對同性戀的接受度較以往高,近年也出現許多有名「耽改」同性言情電視劇,如《陳情令》、《山河令》等。雖然有些因為中國廣電局的規定將愛情改為兄弟情,但在網路論壇與原創小說,大家一樣喜歡原本男男CP的設定,追劇時依舊以愛情的角度去看。 

擬社會人際互動 真情實感與看不見的他們

前面提到選秀節目現已發展成真人秀,給每位選手立下豐滿的人設,方便讓粉絲們根據練習生的性格和互動組成 CP。身為傳播學院的學生,在思考看似並非節目初衷的行為怎麼引起如此廣大迴響的同時,我想起一個新聞傳播學的名詞——「擬社會人際互動」(Parasocial interaction, PSI),又稱「類社會關係」、「準社會交互關係」。是指觀眾對喜愛的媒體人物或角色,產生如同真實朋友般的親切感與依賴感,發展出一種想像的人際關係,而這種互動交往跟真實社會有一定的相似性。套用在這裡,可說是觀眾融入節目中,以各個練習生的經歷來彌補現實生活中渴望或缺失的情感。 

隨著現代社會人際疏離感加劇,疫情使我們經常待在家裡,更少與人接觸。螢幕上的人物就像親朋好友陪伴著我們,網路科技超越地理時空限制,隨時隨地都能追節目,無時無刻都能看見喜歡的練習生在攝影棚內成長,在一個社會群體中交際。觀眾可能希望交朋友、排解寂寞;希望談戀愛,走出戶外,而虛擬世界映照出的是現實生活,好像望梅止渴,將自身盼望投射在媒體人物並由此獲得情感慰藉,正是擬社會人際互動的概念。即便觀眾沒有在現場看到CP「發糖」,卻還是興奮不已,認為他們真的如同想像中有情侶般的發展。

情感訴求成賣點 嗑CP讓節目更上一層樓

選秀節目可以往許多面向製作,讓人物設定、節目中心主旨更加飽滿,使觀眾看到的不只是節目,還能成為療癒身心,帶給人們向前力量的心靈工具。嗑CP除了娛樂效果,也反映出現代人面對網路社會,習慣將虛擬與現實結合,將自身情感投入看不見的網際網路。不過粉絲也要注意,CP關係終究是自己想像的,螢幕前再真實,也絕不能就此限定本人現實生活的感情發展。與喜歡的明星互相保持最美的距離,便是對彼此最大的尊重。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