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知名網站「READr讀+」刊出了一篇名為「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的專題報導,內容分析了時下年輕大學生群體間常用的社群論壇軟體「DCARD」中的391萬篇文章,透過大數據分析方式,找出了歷年在文章中被臺灣大學生廣泛使用的流行語詞彙,並有了驚人的發現。

「READr讀+」在分析了過去八年累積的391萬篇文章後發現到;諸如「閨蜜」、「立馬」、「網紅」、「顏值」、「小姊姊(小姐姐)」、「在線」、「奇葩」、「信息」、「老司機」、「學霸」、「佛系」、「視頻」…等在2020年使用頻率最高的中國流行用語,實際上其使用頻率在2015-2016年間早已開始飆升,其後便長期居高不下,顯示了中國流行語的入侵並非是短期現象,而是過去數年的長期積累與滲透而成。

而究其原因,該團隊發現到中國用語的廣泛使用與中國電視劇的大力播送呈現正相關,以中國用語使用率開始飆升的2015年為例,該年恰好被中國網媒稱作「中國IP元年」,所謂IP即為英文 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產權)的縮寫,IP劇則廣泛指稱由人氣遊戲、小說或民俗故事改編而成的電視劇及電影;2015年前後不論是膾炙人口的《後宮甄嬛傳》、《羋月傳》、《琅琊榜》或是《步步驚心》等皆在臺灣造成一股旋風引起廣泛討論,此外中國製播的綜藝節目以及諸如QQ、微博、抖音等中國社交軟體的使用,也在中國流行語的日漸入侵上推了一把。伴隨中國流行語在年輕群體間廣泛使用,不免讓人開始擔心這是否是一種新型的「文化統戰」?

新型文化統戰及其威脅性

新型文化統戰不同於其它具備立即危害性的舊式統戰手段能輕易發現,其特點正在於不具備立即危害而難以察覺,此種透過流行文化結合傳播媒體、社群網路進行的文化入侵,其威脅在於將消滅共同體間的文化差別。國家乃政治與生命之共同體,共同體的建立與維繫則有賴於認同,認同的基礎可以是土地、歷史、語言、文化…等要素,而一但這些要素間的區別逐漸消失,則高度可能導致敵我觀念的混淆與錯亂,從而對共同體的整體安全造成危害。

過去兩岸在用語及文化上,有著諸多區別,例如資訊/信息、硬碟/硬盤、公車/公交、數位/數碼…等等,皆能在日常生活中輕易辨別與察覺,然而伴隨中國戲劇文化及抖音等社群軟體的出現及廣泛傳播與使用,此種文化間的區別似乎正逐漸消失,也使得臺灣年輕世代在文化認同上可能出現混淆乃至全盤認同對方文化的現象,例如該篇專題報導就提到有多名學生開始轉而使用簡體字及改變日常口音與用語以「更為貼近」中國偶像。

交流間的平衡與自我文化意識的建立

兩岸文化及語言的相似性與共通性是無法否認的事實,而在全球化且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國與國間語言文化的交流,本身就是無可避免的事情,但在兩岸特殊政治因素的考量下,如果在交流的過程中忽視了自我文化意識的建立與存在,在其間喪失了平衡、過度傾向甚至全盤認同大陸文化,將可能導致政治認同出現破口進而對國家安全產生危害;面對此種新型態的文化統戰,我們應提高憂患意識並從日常生活中開始實踐;透過盡可能建立健全而自信的自我文化意識以在兩岸正常交流往來的過程中尋求文化認同之平衡。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