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最近因國民黨主席江啟臣連署「公投」,再躍升為媒體焦點。而時代力量邱顯智、林于凱等人也高調「翻舊帳」,直指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用「政治力」用強壓環評,以化解當時的「深澳電廠爭議」。

可惜的是,雖然時代力量林于凱議員用文青式的口吻,大言不慚地說「藻礁不是藍、綠的顏色,是台灣的顏色」。然而,這起事件,早就如政院發言人羅秉成所說:「根本距離藻礁很遠」完全突顯兩黨共同在進行「政治操作」的本質。

爬梳當時的環評背景,在當時因應大潭電廠擴建的需求,中油打算在桃園觀塘建置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因為涉及當地藻礁海洋生態,同樣也引起地方爭議。然而,時任的行政院長賴清德,相當尊重環評委員意見,因此民進黨通過的觀塘案,實際上是兼具環境保護與經濟開發的需求,跟原來國民黨執政已經大大不同。

例如,在政策細節上,觀塘案從原本國民黨拍版要開發232公頃,到賴清德最後拍板只用23公頃、且未新增填區,以維持海水自然交換的作法,早就有所不同。不只如此,新的觀塘案也將整個施工區,往外推移20公尺以上,即使是15米深的下面的藻礁,都盡量避免破壞,大力保護藻礁生態。

然而,即時如此環評程序已經如此完備,且時任賴清德院長的方案,明顯優於國民黨的方案。仍有部分環保人士,直指賴清德「干涉環評程序」。

但是,正如日前台北地方法院做出的判決指出,當時的環境保護審查「具有專業判斷性質」、「已經訂定迴避規範賦與利害關係人在程序中」,且「媒體報導內容並不足以闡明7名委員參與環評審查時有偏頗」。顯見時代力量指控當時環評被「政治」打壓的情況,根本是子虛烏有。

政院發言人羅秉成提到,若「保護藻礁」公投通過,台灣恐11年無天然氣可用,對於經濟發展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在經過「專業、嚴謹、周延」的環評程序判斷後,我們應該自問:在已經避開藻礁生態系的前提下,胡亂指控賴清德「強渡關山」,更對台灣經濟投下反對票,值得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