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必須從發生在國中時期的一件小事開始說起。下課時間,除了新校舍的施工聲外,喧騰的教室不乏同學們嘻笑怒罵的嘈雜。如果你也曾經當過調皮的國中生,你應該不難想像,那個時期,已經是某些同儕開始在每句話開頭,帶上一兩句髒話修飾的年紀,於是在下課的放鬆時刻,如此互相「問候」的對話很自然的產生。本該是一群好友的校園日常,但是這天,在嬉鬧中赫然發現,「老師在你後面而且他非常火」。

「同學,你想要像那邊的工人一樣嗎?」老師略為生氣又無奈地往新校舍的工地方向一指。

同學們也沒多說什麼,趁著老師好像沒有要繼續開罵,趕緊鳥獸散。我也回到座位,拿起我的標籤貼,寫上「罵髒話」三個字,貼在筆記本上,想要把這件事牢牢記住。

《做工的人》──貼標籤?

最近剛看完討論度極高的台劇《做工的人》,觀影後,除了滿腹的感動之外,我更不禁回想:劇中的工人是如何被呈現的?

是的,劇中有的工人抽菸,有的不守交通規則,也有下班後與同事相約喝酒,喝到爛醉的情節。思考到這裡,我不禁想起了國中時候的那張標籤,敏感的神經豎起,於是我趕緊打電話給一位熟識的工人長輩,想問他的想法。

「安捏喔,工地有人抽菸啊,各行各業都有人抽菸啊。」他說。

大家都聽過盲人摸象的故事吧!當我們只願意用單一面向去看待一個人時,我們無法真正了解他。所以,當觀眾的確注意到上述的情節,我們當然不能忽視劇中同樣呈現了工人角色的細心、體貼與對家人的付出和關愛呀!

我想,標籤能快速的將不同種類的人分類,根深柢固的標籤形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讓我們可以快速做出判斷,但卻讓我們忽略了個別差異。

我認為,我們根本不應該對任何人貼上任何標籤,就算我們的腦袋已經習慣「分類」,我希望大家都還是能對「貼標籤」這件事有更高的意識與警覺!因為不論是有意、或無意的「貼標籤」,都有可能對別人造成傷害!

「我知道了!謝謝爸!」我掛上電話,拿出筆記本,我想要好好地記下這件事。我沒有用標籤貼。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