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流逝,社會無疑的也在進步,近日不論是台灣的「台中6歲女童疑遭性侵」、還是大陸的「跨國高官鮑某性侵養女」持續發酵,甚至推移到前一陣子發生的韓國「N號房事件」對於未成年性侵等事件再次浮現在新聞的版面,引起紛紛廣泛熱議。未成年性侵的議題一直在社會裡串行,很多的電影的題材都取自於改編自真人真事。就像2010年美國上映的《trust》、在2013年的韓國電影《希望:為愛重生》、2017年的《蚯蚓》,它們紛紛都是以未成年遭受性侵害性暴力等為題材,其中講述被害人的慘痛遭遇以及其家人的態度處事方式的幾部電影故事。

其中以《trust》為例,一名14歲的小女孩安妮通過網路認識了一名叫查理的16歲男孩,並展開一段網戀,後來查理「坦白」並與安妮見面,安妮發現一直認識的查理根本就不是16歲,而是一位30多歲並有戀童癖的男人。但安妮還是被查理引誘到汽車旅館後被侵害。起初安妮仍然相信查理是真心喜歡自己,所以自己不算被強姦,但後來直到警方揭破,安妮才意識到自己被性侵害。對於查理的侵害,把一個家庭拖進了悲劇的谷底,而父親面對此事復仇心切卻沒想到給女兒造成了二次的傷害。

如果類似的事情是在亞洲地區發生,無疑沒有人可以冷靜的看待。而父母也相對於用責怪謾罵的語氣較多於關心。在亞洲地區對於「性」相關的話題總是被內斂的帶過。即使小時候追問媽媽,她都總會說:「你長大以後就懂了!」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但是直到長大以後回想發現「正確的性觀念真的是要等到長大以後才能懂嗎?」

家人往往是和我們關係最緊密的對象,從小為純真的孩童建立起正確的觀念,這樣才會幫助教育他們建立正確的知識,也鼓勵孩子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勇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面對孩子的發言家長不直接打斷和恐嚇孩子,學著聆聽孩子的言語繼而給予更多的關心和耐性。

為什麼會發生未成年性侵害、性暴力?

每當我跟朋友談起這個話題,都會打趣的說:「性罪行已經很不妥,甚至還要性侵害未成年,那真的是罪加一等。」事情就是這樣,往往我們都無法理解這些犯罪的人到底是為什麼可以如此心狠,而這些事情卻也總是發生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孩子的世界是簡單而純真,即便內心會感到疑惑,明明自己付出真心的舉動,但為什麼卻被如此的對待。往往在未成年性侵害中,有心人總會利用孩子的善良純真以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這些孩子往往都不知自己經歷的事情是否正確,甚至對於「性」的判斷能力稍弱,直到事情發生也不懂得該如何去自保甚至是表達,就這樣默許性侵的行為發生。很多時候事情發生後,會發現很多人,即便是我其實對於性侵害、性暴力的了解知識並不足夠,所以每當遇事家人們的處事態度也相當有重要性。

電影中安妮的父親知道此況後,因為心急如焚想要找出查理,可是安妮情竇初開,所以父親未顧及女兒的態度導致父女兩人不斷的產生衝突。父親也因為過度關注查理,導致最後自己的婚姻出現破裂,整部電影也表現出了父親在整個過程中的無力與無助。

孩子們的世界往往像白色的紙張簡單而純潔,作為父母在面對未成年性侵害、性暴力的時候需要更多的關心、溝通。在從小教育的環境過程中為孩童建立起意識,不是要破壞孩子們的純真跟他們訴說世界的黑暗,而是希望他們能夠認識並且了解未成年性侵害的認知以及後果,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擁有一個正面既正確的觀念。

電影是落幕了,但事情或許只是剛剛開始。

電影的最後告訴我們,作案的人不一定是陌生人也不一定是社經地位低的人,影片中的查理正是一名在高中任職的老師。

其中我以台灣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統計為例:「至2020年3月31日截止0-未滿6歲的性侵害被害人有300人,而6至未滿12歲的則有705人,12至未滿18歲的則有4267的性侵害被害人」被公開的數據僅僅是實質案件的冰山一角,背後還有許多的孩子在黑暗的角落下生活,同時也為我們敲醒了未成年受到性侵害、性暴力問題的警鐘。

以台灣多元社會為例,除了政教育機構大力推行性教育防治普及之餘,日常生活中父母配合擔任指引的角色一如重要。請不要帶著僥倖的心理,面對已發生的事件大家紛紛感到痛心、懊惱,但有時候多一句關心,多一分仔細或許就能夠識破給予幫助,終結悲劇的發生。

預防性侵害、性暴力上建立正確的觀念,在成長教育中的同時也避免孩子在不覺中成為加害者。建立正面談「性」的風氣,從小關注未成年性侵害、性暴力,不再沈默未成年性侵。

對於「未成年性侵害」你有什麼想說?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