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環節:
一月底以來,台灣防疫超前部署,防疫上半場,台灣在在政府有關單位領導下,防疫可圈可點,下半場,就是看政府如何帶領全民走過防疫與經濟兩全的深水區。

殯喪業者其實也在防疫的第一線。目前依據疾管署1月27日所發佈的指引〈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感染管制措施指引_遺體處理〉,第十五「屍體處理」總共有七項指引,如下:
(一) 由於剛過世病人可能從肺部排出的少量空氣,而有導致感染的微量風險,所以屍體移至推床運送到太平間的過程中,應使用完全密封於非滲透性的雙層屍袋,並應慎防體液滲漏,屍袋外側應保持清潔。
(二) 工作人員應穿戴個人防護裝備,包括高效過濾口罩、拋棄式防水長袖隔離衣和手套等,並於脫除後執行手部衛生;同時
可採取適當的面部防護(例如護目鏡或面罩),以防受到噴濺。
(三) 若屍袋表面有髒污,應以 1:10 的稀釋漂白水(5000ppm)抹拭。
(四) 應儘量減少搬運、處理遺體之工作人員。
(五) 在醫院太平間,不建議打開屍袋瞻仰遺容、清洗遺體和進行入殮準備,也不建議對屍體進行防腐處理,因為血液中可能存在病毒;遺體應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儘速火化或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准深埋。
(六) 太平間的工作人員和禮儀師必須被告知有生物危害風險。
(七) 如果需要進行驗屍,應採用較安全的技術(例如,避免使用動力工具),並佩戴全套的個人防護裝備,必要時須在高安全性的驗屍房進行驗屍。 

可以看出以上指引的目的,在於降低甚至滅絕屍體上殘存病毒感染的風險。筆者與殯喪業者都很清楚屍體不會「主動」飛沫傳染病毒,但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研究發現,COVID-19病毒可於塑膠和不鏽鋼表面,分別存活長達72小時和48小時,在「氣溶膠」(Aerosol)環境下可持續存活3小時,所以,殯喪業者確實有遵守上述指引的必要。
實務上,殯喪業者會盡力遵守這些指引,以保護自己與他人,但是目前法規沒有強制規定「死亡證明書」等文件上,要揭露死者的死因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導致殯喪業者無從判斷,造成作業實務上的困難。殯喪業者往往只戴了口罩、手套,到了太平間只能從其他蛛絲馬跡,來判定死者的死因。試問,在未清楚揭露死者死因之前,殯喪業者如何確實遵守前述指引?當家屬想要瞻仰「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死者遺容,或有其他提高感染風險的作業要求,殯喪業者如何與家屬溝通?

SARS期間,由於當時定位成法定傳染病,所以遺產要24小時內火化,目前因為台灣疫情屬於穩定的狀態,死亡人數低,所以沒有24小時內火化的規定。但是否能請當局規定「死亡證明書」等文件,揭露「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死因,讓殯喪業者在第一線執行業務時,可以判斷並遵守防疫工作指引。

(圖說:某死亡案例診斷證明書。只知道「病毒性肺炎」,但並不清楚是否為COVID-19)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