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台灣無處不壟罩在一片意識形態對立的愁雲慘霧之下,從百里侯名單的定奪,至10項考驗著台灣民眾智商與情商的公投大考,我們總和所有身在各自同溫層之中的彼此相同,一個模樣、一股腦兒的說服自己:這些都是民主憲政底下,必經的道路,必經的課題,必經的討論與意見分歧。即便有再多的衝突、再多矛盾,時勢也將因而帶領起我們,迎向更嶄新的未來。於是,我們厭惡的忍受著意識與立場迥然相異的彼此,忍受著將選票投入票匭前,與對方共同生產惡意、謾罵與爭執的苦難日子。 

 

起初,那些各式各樣的問題與選擇,促使我們全部人有了一次機會,一同激烈而互相排斥的思考著,在未來共同生活的道路上,應該何去何從的所有重大決定。這無疑推使了台灣社會不論如何的向前邁進了不少——從治理與監督的角色重新分配的議題,到價值與生活政策在支持與反對上的抉擇問題,我們著實都朝向「釐清自己到底想怎樣接著過生活」的方向,前進了好一大步;在抉擇與辯論(更多是與彼此爭執)的過程,我們卻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因著所有的問題與選擇,與一部份親密的家人、朋友,甚至敦厚互助的鄰里居民們,漸漸走岔了道路。 

 

然問題抉擇的終局性結果,早已隨附我們起先相信並沿襲至今的民主規範與程序,都塵埃落定的停待在一處明亮的角落裡,久候我們去面對它們多時了。爾後,我們實在得再快一些,停息掉過多的口舌之爭,開始尊重由群體所確立的遊戲規則、(更重要的)開始尊重由群體所運行的遊戲結果。這才是使民主不至失其「帶領社群向前進」之目的的最好作法。就像看著選情大勢已去的高雄市長參選人陳其邁,在預期自己即將敗選的當晚(24日),現身競選總部時,對著數以萬計支持聲浪仍居高不下的群眾們,所發表的系列感性喊話:「作為高雄的子弟,這塊孕育我長大的地方,我永遠忘不了!所以,請大家跟著其邁走,我們共同來替高雄加油,來支持韓國瑜市長。」 

 

陳其邁候選人在此番情境的此段話,想要教給高雄市民深深明白的一項大道理,也是關於民主社會運作的一句大實話:選舉應為使人民走向更嶄新之將來的必經道路,而非僅為政黨或特定群體,實現任何自利性目的的高昂手段。即便,選舉已然造成了多少立場與意識形態間的激烈對立,我們此刻仍然必須即時的團結一心,並肩生活下去。因為,面對彼此一起選擇的將來,才是目的,而非再造更多界線深刻的分裂與對立。 

 

我們都應該要記得,停止再多與彼此無謂的爭執與謾罵,專注眼下由大眾所抉擇的道路,開始細心的規劃與著手執行,才是我們起先選擇開啟爭論不休的生活;一起忍受了好一陣子活在雞犬不寧的視聽環境裡的真正目的啊!別忘了我們是為了甚麼,而曾不遠千里的將選票投入家鄉的票匭之中——正是那些更美好的生活——用再多的口水也堆疊不出來的你我的將來! 

 

2018年九合一選舉併公投,無論在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乃至公民共同參與的投票案上,皆有為數不少的人們,正為自己歷經了在倡議理念之路上的重大失敗,而悲憤的怨天、怨地、怨嘆如今世道中的龐大「惡意」。然而,莫忘這些也實實在在為當今「民意」所向,包含了可能被視為助長萬惡滋長的「共犯」群眾:不願前赴表態的、不願事前詳細知悉問題選項的——都是同根本生的自己人,對抉擇性議題所做出的反應。往後,前方道路已然在某些堅定立場的人們眼前,發生了改變,不變的事實是,我們仍要依靠因立場不同而對立起來的彼此,才能成就所有的將來。 

 

切莫讓抉擇的過程,徹底分裂了台灣社會的群體性,致使我們停止了前進。就像高雄韓國瑜市長在與陳其邁候選人通完電話後,面對聚積於自己競選總部前的支持群眾,看著他們興高采烈的吶喊市長好的同時,自己卻面色凝重地發表講話:「你看我的表情,我的表情,跟票數多票數少一點關係都沒有。我這個表情,無比的沉重,我很清楚,高雄已經不能再等待了,我們一定要立刻挽起袖子、立刻輕裝上陣、立刻上下一心,全部要團結起來,為我們高雄未來打拼!」 

 

兩位承攬大局和民意期待的競選者,都明白台灣民主機制運作的善意目的。因此,比起讓母黨在直轄市選舉中失利後,可憐著必須扛起究責的自已之外,更加深怕的是,部分群眾仍然深陷於仇恨與對立的泥淖裡,拖著所有人在政治與經濟往前拓展的道路上,裹足不前;忘了選舉的硝煙早已暫告消停,忘了唯有秉持民主選舉的風度與高度,大家才得以持續前進的民主的善意目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