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調查,台中市106年失業率只有3.7%,低於全國平均3.76 %,連續2年為六都最低,反觀台北市失業率卻是3.8%,高於全國平均!這不禁讓人好奇,台中市府是如何達成如此亮眼表現?而北市又可以從台中借鏡什麼方式來降低失業率呢?

後來發現台中市勞工局,主要是推出「青年穩定就業獎勵金」、「中高齡僱用獎助」措施,也就是靠就業補助的金援,才在降低失業率上取得良好成績。雖然這種作法可以成功讓許多失業青年為了領獎勵金願意工作、讓企業願意為了獎助聘用中高齡工作者,但仰賴銀彈的政策似乎只是在治標並無法治本,當有補助的時候青年願意接受低薪工作,但之後如果沒有補助了,青年還願意就業嗎?台北市勞動局長賴香伶就曾經表示,青年就業計畫不會只有補助薪資,這是最下策,上策還是提高就業媒合率。可見就業問題靠政策補助並不是長久之計。

既然不能只靠補助,我認為要改善青年失業,首先應該要建立良好實習文化,像台北市捷運公司、市立聯醫等單位及大型公共建設承包廠商,應透過制訂相關辦法規定需要率先與學校合作,並擬訂各項實習作業規範,縮短產學距離,創造出新的實習文化。

在美國,產學合作實習教育的具體推動作法,是由聯邦政府透過制定法案加速各項媒合及檢驗具體實習成效,然而台灣的產學合作呢?雖然多數公司願意和學校合作提供合適的實習機會,但是仍有少數不肖業者居然以實習名義剝削、壓榨實習生,或是其實只是以實習名義找工讀生,校方或師長也沒有落實保障學生權益。這不但花費學生大量時間,還學習不到任何技能。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很多學生畢業以後,沒有學到太多的職場所需能力,然後形成大家常說的學用落差過大,導致青年求職不易。

1111人力銀行過去就曾公佈過調查,超過一半以上的上班族認為,首份工作和大學所學毫無關係,甚至我們也常常能從新聞中看到,台灣第一學府—台灣大學的學生,如果是很冷門的科系,還未必能找到工作,這就是因為學校教育中的許多內容其實在職場中卻無用武之地。

政府應正視這種學用落差的問題,而非只是靠補助讓年輕人願意趕快就業,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