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恒秀

 

美國如果樂見台灣「芬蘭化」,那美國應該先承認台灣獨立,中國廢除反分裂法,如此當台灣獨立中國不會出兵,台灣就像芬蘭是獨立國家後,才可做此類比。

 

先釐清「芬蘭化」的意思。二戰期間芬蘭與蘇聯的冬戰與續戰皆戰敗,因此割地賠款,並與蘇聯簽訂條約。1948年雙方簽訂的「芬蘇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第一條明文提到,若德國或其盟國欲借道芬蘭領土,針對蘇聯進行軍事攻擊時,芬蘭願承擔責任擊退侵略,必要時蘇聯提供協助,或與蘇聯共同行動。此條約與具現此條約的「巴錫基維-吉科寧路線」(Paasikivi-Kekkonen Line)因此被視為是卑屈於蘇聯的扈從政策,「芬蘭化」一辭於焉產生。

 

由於此條約主要是針對德國,所以由德國政治人說出「芬蘭化」一辭藉以侮蔑芬蘭附和蘇聯,就不難理解了。

 

簽訂「芬蘇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就芬蘭的考量,是為了保存實力與主權獨立。而具現此條約的「巴錫基維-吉科寧路線」之令冷戰時期西方自由世界詬病,乃因在內政上,實施自我審查機制,避免刺激蘇聯的言論與新聞出現在媒體上,公共圖書館不可流通反蘇的書籍,電影中反蘇的情節予以刪減。而在外交上,係先取得蘇聯的默許,再加入國際組織。

 

這是為了救亡圖存不得不飲下的一劑強藥所產生的副作用。台灣與芬蘭的症狀不同,藥都還沒吃就要人民先承受自由限縮與民主倒退的副作用。再者,芬蘭政府與人民有一個不破的共識,那就是芬蘭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反觀現在馬政府所為,是要把台灣港澳化,變成台灣區。

 

而「巴錫基維-吉科寧路線」的主導者,芬蘭總統吉科寧,很清楚自己是芬蘭人不是蘇聯人,沒有認同混淆的問題。同時精明能幹狡猾,知道如何與蘇聯的領導人周旋,讓芬蘭在困境中獲得最大利益。

 

蘇聯從未宣稱芬蘭是蘇聯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當然也沒有針對芬蘭制定所謂的反分裂法。而中國不變的原則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對台灣從不放棄使用武力解決所謂的台灣問題。更且自20086月改採全面的統戰策略,以商逼政,先經濟統一,再政治統一。

 

諷刺的是,台灣都還談不上「芬蘭化」,就已經因為政府的決策在在未透過明說,導致國家主權正有形無形漸漸流失,民主與自由度下降。

 

嚴震生在其〈美國樂見台灣芬蘭化嗎〉(發表於蘋果日報11日論壇版)一文中說,「根據季禮的說法,所謂的「芬蘭化」就是芬蘭不加入任何聯盟、挑戰蘇聯,或是讓其他國家使用芬蘭、成為挑戰蘇聯國家利益的基地,以換取蘇聯對芬蘭自主和民主制度的維繫。」

 

什麼叫做換取蘇聯對芬蘭自主和民主制度的維繫?芬蘭的自主與民主制度的維繫是要靠芬蘭政府與人民的信念與努力,對蘇聯的隱忍旨在保有生存空間,否則冷戰時期的東歐國家為何不能是民主國家?

 

 

更且民主制度正是中共政權最大的罩門,台灣如何藉由「芬蘭化」以換取中國對台灣自主與民主制度的維繫?

 

嚴文一再避談自由與主權獨立,而且對中國充滿一廂情願玫瑰色的看法。芬蘭現在是一個自由民主先進的國家,決不是因為對蘇聯卑躬屈膝附從的結果。芬蘭政府廉能,他們的最大黨沒有不當黨產問題。同時在1970年代全面啟動教育改革,成效卓著,造就了高品質教育。而政府與民間也願坦誠面對1918年血腥內戰所遺留的傷痕,進而和解。

 

芬蘭面對蘇聯強權時,國內沒有認同問題,芬蘭人也不會不知道自己的歷史,而蘇聯也未對芬蘭進行經濟統戰。嚴文還說,「台灣缺乏芬蘭政府與人民在「芬蘭化」方面的共識,因此若是未來再有政黨輪替,台灣海峽仍有可能成為危險的海域。」「芬蘭化」並不是芬蘭政府面對蘇聯的最高指導方針,這個名稱是德國政治人給的,因此不存在芬蘭政府與人民有「芬蘭化」的共識!而政黨輪替是民主制度的常規,竟說政黨輪替仍會導致台海危機,這絕對是毫無民主素養的說法。

 

台灣不被國際承認是個獨立國家,而芬蘭抵抗蘇聯入侵,雖戰敗,但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台灣「芬蘭化」是個不折不扣牛頭不對馬嘴的類比!所謂台灣「芬蘭化」純粹在孤立台灣,讓台灣被踢出歐美民主陣營之外罷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