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晉

 

郵箱裡收到一封未名郵件,一篇不滿七百字的短文,作者系制度反腐專家、中國監察學院副院長,內容有關中國的權力結構的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最後話鋒一轉,出現了一絲光亮,容轉錄如下搞政治體制改革,必須給予特殊的政策,選派特殊的人才,劃定特殊的地區。舍此三特,政改很難成功。中國現在必須儘快設立政改特區,通過政改特區的摸石頭過河,去摸政治體制改革的規律,從而確保以特區試點的成功,拷貝複製更大範圍的成功

 

制度反腐專家這麼一個稱謂,對我這麼一個遠離日新月異一日千里的故國,感受不太真切而且有點孤陋寡聞的人來說,有點不明就裡。但是最後那段話雖有猶抱琵琶半遮臉羞羞答答之嫌,但還是道出了一點意味。

 

對於中國的政治改革,體制內外的人看法大相徑庭。作者說這些年,由 於政治體制改革的阻力太大、風險太大,我們便採取繞著走的策略。按照作者的意思也就是說,中國在政治改革方面沒有停頓過,一直在進行,只是阻力大風險 大。中國政府也一直自稱堅持改革開放,包括了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體制外的則認為中國自胡、趙相繼落馬以後只有經濟繼續向市場化發展,而不再有政治改 革,二十多年來政治上是停滯的,甚至是倒退的。然而捫心自問,同樣是政治改革,體制內外圈定的定義不一樣,體制內的力圖進行政治調整來保證中國共產黨的執 政地位,體制外的則是引入憲政民主。雖然用詞一樣,實際上是雞對鴨講,驢唇不對馬嘴。

 

如果仔細回想分析中國的改革開放,就可以發現中國的經濟改革的起步原來是這樣的。1978年冬,中國安徽小崗村18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按下鮮紅手印,實施了大包乾。這一竟成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變了中國經濟發展方向,掀開了中國經濟改革的序幕。對於這個事實應該沒有爭議吧。由此可以毋庸置疑地判定,從1978年起的中國的經濟改革,不是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人高瞻遠矚的政治謀略和決策,實在是萬不得已無可奈何,因為當時的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只能經濟上摸著石頭過河。然而經濟改革的成果卻十分良好,經過三十多年的長足發展和進步,才有了今天的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二的地位。這屬於歪打正著,無心插柳卻成蔭。

 

中國的經濟是發展了,但是中國的問題依然嚴峻。胡錦濤混了十年,完璧歸趙把東西交了回去,習近平能否效仿前任再混下 去,擊鼓傳花?相信習近平自己都知道過不了這個關和坎。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心不死,是一般人的心態和做態。政改喊了幾十年,就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 下來。現在的中國國情應該到了萬不得已無可奈何的時候了吧,國事多舛,民情洶湧,快見棺材板,快到黃河邊了。習近平一上臺,跟十年前的胡溫有一比,行情看 漲,聲譽鵲起。民情也跟著看漲,南方週末事件可見一端。此事如果發生在胡習交班之前,相信一定被輕易按住,無聲無息。然而此事發生在習新政開初,各方 都覺得很好奇新鮮,紛紛試探刺探,因為人們如同黔中的小老虎看到了以船載入的新驢子。習要端好溫情新面孔,媒體記者紛紛開打擦邊球,廣州百姓民眾也不甘落 後積極挑戰底線。這只是一個開頭,好戲大戲還在後頭。

 

怎麼辦?伸頭挨一刀,縮頭也得挨一刀。天下苦秦久矣,國人盼望清明政治久矣。習近平效仿鄧小平二十年後再南巡,鄧氏 感覺到前方的路太淒迷,摸著石頭過河搞經濟;習應該感覺到前方的路太兇險,再次摸著石頭過河搞政改。鄧小平開闢經濟特區搞經改是為了救命,今天開闢政治特 區搞政改也是為了救命。開闢政治特區的設想本不新鮮,很早就被提了出來,胡錦濤思想太僵化,就如烹飪鴨子嘴巴油鹽不進一般。制度反腐專家儘快設立政改特區建言,雖不新鮮,但不失為習近平政改之路的良謀,因此為之鼓與呼。

 

2013117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