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李明緯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中國
  • 社會
  • 娛樂
  • 網紅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財經
  • 環保
  • 體育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Google News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李明緯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健全軍心,捍衛民主:從「身心調適假」看台灣韌性國防的未來

    2025.08.20 | 15:52

    近年來,印太區域情勢詭譎多變,中共對台灣的文攻武嚇從未停歇,灰色地帶衝突日益頻繁,每一位國軍官兵都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國防部近期預告增訂3天「身心調適假」,且「主官不得拒絕」的政策,無疑是一道及時雨。這不僅是對於長期以來默默奉獻的軍士官們,一個遲來卻極為重要的關懷與肯定,更是台灣邁向現代化、人性化國防體制的重要一步。這項改革的背後,彰顯的是台灣民主價值對軍人人權的重視,以及與極權國家軍隊本質上的根本差異,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國防部此次修正《國軍軍官士官請假規則》,增訂3天「身心調適假」,且無須檢附證明、主官不得拒絕,這是一項極具前瞻性的人性化管理措施。長久以來,國軍官兵背負著高壓與緊繃的戰備任務,即便面臨心理壓力或疲憊,也常因單位文化、任務排擠或擔心影響考績等因素而不敢輕易請假。這種無形的壓力,不僅會導致身心俱疲,更可能讓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惡化。新制定的調適假,正是看見了軍人身心健康的迫切需求,透過制度化的保障,讓官兵在感到疲憊或需要沉澱時,能有合理、安心的喘息空間。當官兵感受到國家與部隊的關懷與重視,士氣自然能有效提升,進而更能專注於戰訓本務,形成正向循環。 ### 韌性國防:心理素質的戰略價值 現代戰爭早已不僅是武器裝備的較量,更是意志力與心理素質的對決。面對中共日益增長的軍事威脅與持續不斷的認知作戰,台灣的「不對稱作戰」戰略中,最核心的資產,就是那群堅韌不拔、忠誠愛國的官兵。身心調適假的增設,正是強化我國防韌性不可或缺的一環。一個心理健康、精神飽滿的軍隊,才能在嚴峻的戰場環境下做出清晰判斷,才能維持高昂的戰鬥意志,才能在長期對峙中保有戰力持續性。這3天假期,表面上是短暫的休息,實質上卻是維護官兵長期戰力、避免人員耗損的戰略投資。透過心理健康的強化,我們確保前線的每一位軍士官都能以最佳狀態應對挑戰,這對提升整體國防戰力至關重要。此次「身心調適假」的推動,不僅是國軍的內部改革,更是台灣民主價值在國防領域的具體展現。對比中共解放軍將士兵視為鞏固政權的工具,毫無人性考量可言,官兵的權益與尊嚴往往被犧牲在「黨指揮槍」的絕對服從之下。在中國,軍人即使心理出現問題,也極可能因「維穩」需要而被掩蓋,甚至被視為「不忠」。反觀台灣,我們正視軍人人權,理解他們作為社會一份子應有的福利與尊重。國防部能主動修正規定,且特別強調主官不得拒絕,這不僅反映了我們政府透明、負責任的治理態度,更凸顯了民主社會對個體價值的尊重。這正是台灣與中國最根本的差異:我們打造的軍隊,是為了捍衛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而這支軍隊的組成,是每一個受到國家重視與照顧的公民。 這項「身心調適假」的落實,標誌著國軍朝向更現代化、更人性化、更符合民主價值的軍隊邁進。然而,這僅是一個開端,而非終點。未來,我們期盼國防部能持續傾聽官兵心聲,不斷優化軍人福利與權益,從制度面真正解決基層困境,讓軍人成為一份值得驕傲、令人安心的職業。畢竟,國防安全從來不是單靠冰冷的鋼鐵武器,而是仰賴一群心靈強韌、士氣高昂的士兵。當我們的官兵在心理層面獲得充分支持,他們將能更堅定地守護這片土地,成為捍衛台灣民主自由最堅實的力量,讓對岸的極權政權,永遠無法理解我們為何如此強大。
  • 投書 歷史的僭越與和平的偽裝:透視中共「抗戰紀念」的政治圖謀

    2025.08.11 | 10:04

    北京市政府正熱烈宣傳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參觀盛況,並預告即將到來的「抗戰勝利80週年」。對於身處自由民主台灣的我們而言,這條新聞無疑是一記警鐘。中共政權慣於操弄歷史,將其改造成服務政治目的的工具,而這場「紀念」活動,更是一齣精心編排的政治大戲,企圖在國際社會前樹立其「偉光正」的形象,同時在國內煽動民族主義情緒。作為一名深愛台灣、厭惡中共惡行的評論員,我必須揭露這份看似「愛國」報導背後的謊言與危機。當北京的抗戰紀念館人潮洶湧之際,我們必須嚴正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主戰場與主要貢獻者,從來都不是中國共產黨。事實上,那是中華民國在蔣中正委員長領導下,動員全國軍民,進行了長達八年的艱苦浴血奮戰。從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到長沙會戰,數百萬國軍將士犧牲,才換來了抗戰的勝利。而中共在抗戰期間,多半採取「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的策略,將主力保留下來,為日後的國共內戰積蓄實力。這種罔顧歷史事實,將抗戰功績全盤攬在自己身上的行徑,不僅是對當年為國捐軀將士的莫大侮辱,更是對中華民國歷史地位的公然否定。為何中共選在2025年這個時間點,如此大張旗鼓地推動「抗戰勝利80週年」紀念活動?這背後顯然有其深層的政治動機。在當前中國經濟下行、社會矛盾日益加劇、國際關係面臨挑戰的複雜局面下,中共急需尋找一種有效的手段來轉移國內民眾視線,鞏固其統治合法性。利用歷史敘事來煽動民族主義,將「外部威脅」與「百年屈辱」重現在民眾腦海中,正是其慣用的伎倆。透過紀念館的「愛國情」,製造出全民團結、同仇敵愾的假象,以便為其對內鎮壓異議、對外擴張威脅提供民意基礎,尤其對台灣的圖謀更是昭然若揭。《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的主題,聽起來冠冕堂皇,卻與中共的實際行徑背道而馳。一個聲稱追求「世界和平」的政權,卻在南海大肆擴建軍事基地、對周邊國家施壓、不斷以軍機艦艇侵擾台灣海峽、並在新疆與香港進行慘無人道的鎮壓。這種口是心非的偽善,令人不齒。中共的所謂「銘記歷史」,並非為了反思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而是為了將自身塑造成受害者與解放者,進而合理化其一切壓迫與擴張行為。他們用被扭曲的「歷史經驗」教育國民,將反抗壓迫的力量說成是「分裂」,將堅持民主自由的台灣視為必須「統一」的對象,這無疑是對歷史教訓最惡意的反向操作。 北京當局的這場「抗戰紀念」,不僅是對歷史的褻瀆,更是對未來世界和平的威脅。它再次提醒我們,中共的本質就是一個專制獨裁、習慣於用謊言包裝其權力慾望的政權。對於身處前線的台灣而言,我們更應保持清醒,警惕其利用歷史作為包裝侵略意圖的手段。真正的和平,從來不是建立在謊言與武力之上,而是奠基於普世的民主、自由與人權價值。我們必須堅定捍衛中華民國的歷史傳承,讓真相大白於天下,並與所有愛好和平的國際友邦攜手,共同抵禦中共對世界秩序與人類文明的侵蝕。只有認清其真面目,我們才能真正確保台海與區域的和平與穩定。
  • 投書 中國軍事現形錄:從《攻堅──矢志強軍向一流》看戰略企圖,台灣應審慎因應

    2025.08.07 | 09:06

    「攻堅 矢志強軍向一流」是一部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中央網信辦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製作的五集融媒體紀錄片。本片以「思想+藝術+技術」的手法,從第一線官兵視角呈現解放軍「攻堅之戰」的體系升級。各集標題如《軍令如山》《淬鋒礪刃》《合力制勝》《勇闖新域》《務期必成》,逐步揭示中共強軍進程中的實戰演練、體系整合和技術創新策略。紀錄片中所披露的內容,反映中國對軍事現代化與戰略延伸的強烈意圖:首先是首次公開的火箭軍洲際導彈試射畫面,一名官兵坦言「導彈飛得越遠、打得越準,祖國和人民就越穩當」,象徵其在戰略核打擊能力上的自信與威懾意圖;其次,片中揭露的新型核潛艇深海遠航任務,官兵必須將深度誤差控制在±1米、航向偏差≤1度,顯示解放軍已能深度投射戰力至遠洋域外。第三,首度曝光的福建艦電磁彈射試驗畫面,展現其航艦技術已邁向成熟,並預示中國即將形成三艦並立的海上投射格局。第四,紀錄片中空軍使用歼‑10C機型模擬對抗隱身戰機的演練情境,並強調聯合作戰體系的必要性,凸顯解放軍壓力下追求戰力倍增的組織邏輯;第五,全片多次展示信息支援部隊與聯合封控的演練場景,說明現代戰爭已非單兵作戰,而是體系對抗,意圖構築跨域封控與快速反應能力。上述種種內容,無疑揭示中國製造軍事力量的體系性、綜合性與意志導向。它不再是以單一武器秀實力,而是以政治忠誠作為軍令起點,以聯合體系作為勝負核心,以技術創新作為制勝關鍵。綜觀《攻堅 矢志強軍向一流》整體意涵,已不可忽視中國追求世界一流軍隊的野心與藍圖:藉由戰略性兵棋、演訓與媒體渲染,塑造政治、技術與精神三位一體的軍事形象。對此,台灣必須理性且堅定地因應。首先,應持續提升防衛自主能力,包括加強本土飛彈防衛、無人系統與電子戰能力,以對抗對岸已逐步量產的遠程打擊與封控系統。其次,強化國際聯防合作,深化與美、日、澳等民主同盟的資訊與軍事演訓交流,共同維持區域秩序。最後,政府應公開透明國防政策與威脅評估,凝聚國人共識,強化全民國防意識與社會韌性。面對中國透過《攻堅》呈現的強軍志向,台灣不能回避,更不可低估。唯有以務實的國防建設、國際結盟與民間共識的三重策略交織,才能有效阻擋其藍水侵越與意圖擴張,鞏固台海的自由、民主及和平。
  • 投書 從屏東燭光悼念看中共極權本質:26年迫害血淚與台灣的自由站位

    2025.08.02 | 11:32

     時間不語,真相卻永存。中共對法輪功的殘酷迫害,至今已邁入第26個年頭。這場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的血腥鎮壓,是中共踐踏人權、壓制信仰自由的鐵證。日前,在台灣屏東,一群法輪功學員以和平集會與燭光悼念的形式,追思那些在中國大陸被迫害致死的同胞,並持續反對中共的暴行。這不僅是一場紀念活動,更是對中共極權本質的深刻揭示,也再次突顯台灣作為華人世界自由燈塔的特殊意義。這場跨越時空的良知呼喚,值得我們所有關切自由與安全的台灣人民深思。自1999年以來,中共政權出於對其統治地位的不安全感以及對任何獨立信仰和組織的病態恐懼,對法輪功群體發動了史無前例的國家級迫害。這不是一般的取締,而是動用所有國家機器,包括公安、國安、軍隊、監獄、媒體乃至醫療系統,進行全面性的圍剿、妖魔化與消滅。在這26年間,難以計數的法輪功學員被非法關押、遭受酷刑、精神折磨,甚至被指控涉及令人髮指的活摘器官罪行。這場迫害不僅摧毀了無數家庭,更撕開了中共極權統治下,對待本國人民生命與尊嚴的殘酷面紗。這種非人道的行為,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中共政權毫無底線的極權本質。屏東千禧公園的這場反迫害集會與燭光悼念,之所以意義非凡,正是因為它發生在台灣——這片被中共虎視眈眈,卻堅守著民主自由體制的土地上。在中國大陸,任何紀念六四、聲援法輪功或其他異議人士的行動,都會招致立即且嚴厲的打壓;但在台灣,人們可以自由地為海峽對岸的受難者發聲、集會與悼念。這溫暖而堅韌的燭光,不僅是屏東法輪功學員的良知展現,更是台灣民主價值的有力證明。台灣的存在本身,就是對中共暴政最有力的反駁與對比,也為所有追求自由、遭受壓迫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希望與發聲的平台。作為一個軍事評論員,我必須強調,中共對法輪功等群體的系統性人權迫害,絕非孤立的內部事務,而是與其對外擴張和威脅區域安全的行為模式緊密相連。一個不尊重自己人民基本生存權與信仰自由的政權,不可能會真正尊重國際法規、他國主權或區域和平。中共對內部的鐵腕控制和對異議的零容忍,恰恰是其對外部世界採取強硬、脅迫乃至侵略姿態的內在邏輯驅動。台灣作為抵禦中共極權擴張的最前線,更應清楚認識到這一點:對受迫害群體的聲援,不僅是基於普世人道價值,更是為了捍衛我們自己的民主生活方式和國家安全。26年的漫長歲月,中共對法輪功的迫害依然沒有真正停止。屏東的燭光悼念,是在提醒世人這段不能被遺忘的歷史,更彰顯了台灣在對抗極權中的道德勇氣與自由價值。我們不能因為時間流逝而淡忘中共的惡行,更不能對人權的普世價值保持沉默。作為台灣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有責任持續關注、揭露並譴責中共對法輪功及其他群體的迫害,堅定地站在追求自由、反對暴政的一方。這場關乎信仰、人權與自由的抗爭,是全球民主陣營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只有持續發聲、堅守價值,才能最終遏制中共的極權擴張,確保台灣乃至區域的和平與安全。
  • 投書 人民的後盾 vs. 極權的鷹犬:從兩則新聞看台海軍事角色的天壤之別

    2025.08.01 | 08:46

    最近兩則看似不相關的軍事訊息,實則清晰地勾勒出民主國家與極權政權軍隊本質上的巨大差異。一則關於台灣國防部長顧立雄南下慰勉救災官兵,展現國軍與民同在的溫馨畫面;另一則則是解放軍針對菲律賓呼籲放棄核武的囂張回應。前者彰顯了軍隊作為人民「堅實後盾」的普世價值,後者卻再次暴露了中共解放軍作為黨和政權工具、推動區域不穩定的本質。身為關注區域安全的評論者,我們必須看清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軍事角色,這對於理解台海情勢和捍衛民主台灣至關重要。正如中央社報導所示,顧立雄部長親自前往南部慰勉參與災後復原的國軍官兵,不僅是例行的公務,更傳遞了一個明確的訊息:台灣的軍隊是屬於人民的。當民眾遭受天災侵襲時,國軍總是在第一時間投入,不畏艱辛地協助救災與重建。這種「守護民眾的無私奉獻」正是民主國家軍隊的核心價值所在。國軍的存在是為了捍衛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生命,是為了確保社會的穩定與安全,是人民信任並依賴的對象。這樣的軍民關係,建立在互信與服務的基礎之上,與某些政權下軍隊鎮壓人民的歷史形成鮮明對比。相較之下,解放軍面對菲律賓呼籲其放棄核武時的反應,再次印證了其作為中共極權統治工具的本質。解放軍宣稱中國的核武「促進地區穩定」,這無疑是本世紀最大的謊言。事實上,中共的核武庫不斷擴張且缺乏透明度,其軍事恫嚇、在南海侵門踏戶的行徑,以及對台灣無止盡的文攻武嚇,才是區域和平的最大破壞者。解放軍的存在目的,不是為了服務中國人民,而是為了維護共產黨的統治、實現其稱霸區域乃至全球的野心。他們的軍力增長與強硬姿態,帶給周邊國家的是恐懼而非穩定。從這兩則新聞中,我們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軍隊圖像:一支軍隊將服務人民、保衛家園視為天職;另一支軍隊則將黨的意志、擴張霸權視為圭臬。台灣國軍是民主體制的產物,其使命與台灣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而中共解放軍則是黨的槍桿子,為黨的政治目的服務,甚至不惜犧牲人民的福祉與區域的和平。這種本質差異,決定了台海之間不僅是軍事實力的較量,更是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對抗。面對一個以軍事力量推動政治議程、且公然拒絕核武裁軍的極權政權,台灣強化自身民主防衛能力、爭取國際支持,是唯一確保自由與安全的道路。台灣國軍在災難中展現的韌性與奉獻,映照出民主軍隊的真諦;而解放軍對核武的論調與其一貫的挑釁姿態,則撕下了其「和平崛起」的偽裝。這兩相對比,清晰地告訴世人:誰是區域和平的真正維護者,誰又是麻煩製造者。作為台灣人民,我們應以國軍為傲,他們是我們最堅實的後盾。同時,我們也必須保持高度警覺,認清中共解放軍作為擴張工具的危險性。捍衛台灣,不僅是為了保護家園,更是為了向世界證明,在極權的陰影下,民主的火炬依然閃耀,並且有能力守護自己。這場對比,不僅是軍事的,更是文明的。
  • 投書 從漢光演習看台灣自我防衛的決心與智慧

    2025.07.31 | 20:32

    在中國共產黨不斷升高對台軍事威脅的陰影下,台灣如何有效嚇阻並堅守民主自由的燈塔地位,始終是國人最為關切的議題。近期國防部一系列作為,從「漢光41號」演習中備受矚目的海軍防禦性布雷操演,到國防部主動透過社群媒體直播展示建軍備戰實況,再到部長親自慰勉救災官兵,都清晰展現了台灣在強化自我防衛能力、提升國防透明度以及落實軍民一體上的努力與決心。這些面向環環相扣,不僅是嚇阻潛在侵略者的關鍵,更是凝聚國人向心、鞏固民主防線的重要基石。「漢光41號」演習中,賴清德總統親自視導海軍防禦性布雷操演,這不僅提升了演習的重要性層級,更突顯了國軍對於「不對稱作戰」思維的具體落實。水雷作為一種相對低成本但極具戰略價值的武器,能在關鍵航道或登陸灘頭前構築有效的海上屏障。防禦性布雷的目的並非主動攻擊,而是旨在遲滯、阻絕敵方兩棲部隊或海軍艦艇的進犯。這項操演的實施,明確傳達了台灣拒絕屈服、具備拒止能力的訊息,讓對岸在計算可能的入侵成本時,必須嚴肅考慮其艦隊與人員可能面臨的巨大風險與傷亡,是台灣以小博大、以巧制勝的重要一環。值得稱讚的是,國防部此次透過「國防部發言人」臉書粉絲團全程直播水雷整備操演過程,這是一步非常積極的國防透明化作為。過去國軍總給人神秘甚至保守的印象,但在資訊爆炸且認知作戰無孔不入的時代,適度的公開與透明,反而能有效 countering 中共對我國軍的負面宣傳與分化伎倆。讓國人親眼見證官兵們嚴謹專業的訓練與整備過程,不僅能提升社會大眾對國軍的信任與支持,更能破除疑慮、凝聚全民國防的共識。一個敢於展示自身訓練的軍隊,更能贏得人民的信賴與國際的尊重。國防部長慰勉日前因應「丹娜絲」颱風參與救災的官兵,再次提醒我們國軍不僅肩負著保家衛國的戰備重任,更是當災害來臨時,第一線投入救援、守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人民保母」。無論是抵禦外敵還是搶救災情,國軍官兵總是在最艱困的時刻挺身而出,展現出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部長的慰勉,不僅是對官兵辛勞的肯定,也是向社會大眾展現國軍愛民助民、與人民站在一起的決心。這樣的軍隊,才能真正贏得民心士氣,建立堅不可摧的全民國防體系。總而言之,從這次接收到的資訊中,我們可以看到台灣國防在多個面向的積極進展。漢光演習的防禦性布雷展現了務實的不對稱嚇阻思維;國防部的直播行動則證明了擁抱透明化、爭取民心支持的決心;而救災的投入更彰顯了國軍作為人民部隊的核心價值。面對中共步步進逼的威脅,台灣的國防戰略必須持續強化自身實力,利用智慧與彈性應對,同時透過公開透明爭取國內外支持。自由民主不會從天而降,國家的安全有賴於國軍的堅實戰力與人民的共同意志。唯有不斷進步,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與能力,才能讓覬覦者不敢輕舉妄動,確保台灣永續發展。
  • 投書 從南台灣的泥濘中看見國軍的堅韌與台灣的希望

    2025.07.31 | 09:35

    當全球目光多聚焦在台灣所面臨的外部軍事壓力時,一個來自 Google 快訊、看似不起眼的即時新聞,卻讓我看到了台灣國防真正的力量所在。這則消息提及七月十四日,國防部長顧立雄南下慰勉參與災後復原任務的國軍官兵,肯定他們即時應變、守護家園的辛勞。對於長期觀察印太區域軍事態勢、並厭惡極權政體惡行的我而言,這不僅是一則部長視察的例行報導,更是在災害中映照出國軍本質與台灣民主韌性的重要畫面。這無聲的力量,遠比對岸那些高調、虛假的宣傳來得真切與有力。當天災侵襲家園,道路中斷、家園破碎之際,第一線的國軍官兵從來不曾缺席。他們放下平時的軍事訓練,投入艱苦的救災復原任務,手搬肩扛,汗水與泥濘交織,展現了「軍愛民、民敬軍」的真諦。這次顧部長南下的慰勉,正是肯定了官兵們在非傳統戰場上的貢獻。這證明了國軍絕非僅是戰場上的鋼鐵洪流,更是國家在危難時刻、最值得信賴的民間夥伴。這種深植於土地與人民的連結,是任何只懂對內鎮壓、對外威嚇的極權軍隊永遠無法理解與複製的。國軍的價值,在於守護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命,無論威脅來自天災或人禍。國防部長顧立雄選擇在災後南下慰問第一線官兵,並致贈加菜金,這不僅是展現了主官對部屬的關懷,更傳遞了一個清晰的領導信號:最高層級肯定基層官兵的辛勞與付出。在民主國家,政府官員親赴前線了解狀況、鼓舞士氣,是負責任的表現。這與某些極權體制下,領導者總是遠離苦難現場、只透過層層彙報接收資訊的模式,形成了強烈對比。這樣的視察與慰勉,能有效提升部隊士氣,讓官兵感受到自己的工作被看見、被重視,進而強化他們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使命感。或許有人認為救災是救災、國防是國防,兩者無關。然而,對於台灣這樣一個面臨複合式挑戰的國家而言,救災能力與國防實力實則是一體兩面,共同構成「守護家園」的完整防線。官兵在災害中展現的紀律、效率、應變能力與吃苦耐勞的精神,與他們在戰場上所需的素質是共通的。透過一次次救災任務的磨練,國軍不僅累積了寶貴的實戰經驗,也深化了與人民的互信基礎。這份信任與連結,在面對外部敵意侵犯時,將轉化為更堅實的全民防衛意志。在顧部長眼中,無論是抵抗侵略者或對抗天災,都是在同一條戰線上,為守護台灣而戰。這次國防部長南下慰勉救災官兵的新聞,雖然篇幅不大,卻反映出台灣國軍的關鍵特質:來自人民、服務人民。這與對岸中共解放軍那支黨衛軍的本質截然不同,後者是為維護政權穩定而存在,必要時甚至能將槍口對準自己的人民。台灣國軍在災害中的表現,是民主制度下軍隊的最佳寫照,他們是人民的子弟兵,更是家園的守護者。這種軍民一體的精神,以及領導者對基層的關懷,正是台灣面對各種內外挑戰時,最堅實的底蘊。它無聲地向世界宣告:台灣的韌性,不僅體現在經濟或科技,更深藏於這份血濃於水的軍民情感之中。
  • 投書 揭穿中共抗戰迷思:官媒筆下的扭曲與真實代價

    2025.07.29 | 12:59

    每當談及中國的近代史,對日抗戰無疑是極其重要的一頁。然而,由中共官媒如人民網所不斷宣傳的抗戰史觀,充斥著自我標榜與歷史扭曲。他們聲稱自己「首舉反法西斯戰爭大旗」,甚至暗示是世界歷史前進方向的引領者。這種將民族血淚史矮化為黨史的作法,對身在自由台灣、深知真相的我們而言,是無法接受且必須嚴正駁斥的。這篇文章,旨在揭穿中共在抗戰敘事上種種的謊言與誤導。 中共的「首舉大旗」與史實錯位 中共官媒最慣用的論調之一,便是聲稱自己是「在世界上首舉反法西斯戰爭的大旗」。這不僅是無視史實的傲慢,更是對當年無數中華兒女共同抗敵的侮辱。抗戰的全面爆發,是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蔣委員長領導下所決定,國民革命軍承擔了絕大多數的正面戰場作戰。從淞滬會戰到武漢保衛戰,是國軍的浴血犧牲拖住了日軍的主力。中共的角色固然在敵後游擊戰有其影響力,但絕非「首舉大旗」者,更無權將整個民族的抗戰偉業據為己有。這種說法,暴露了中共企圖透過扭曲歷史來鞏固其執政合法性的本質。 忽視全球反法西斯戰線的狹隘史觀 中共的抗戰敘事,另一項常見的偏頗是將中國的抗戰與全球的反法西斯戰爭割裂,過度強調其獨特性與引領地位。聲稱中國的抗戰「代表了世界歷史的前進方向」,或是創造了「新型戰爭形式」,都是狹隘且誇大的說法。事實上,中國的抗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歐洲、太平洋戰場息息相關。盟軍的支援(如租借法案、飛虎隊)以及全球反法西斯陣營的共同努力,構成了擊敗軸心國的大背景。中共這種將自身鬥爭無限拔高、卻忽視盟軍貢獻及全球合作的史觀,恰恰反映了其孤立主義與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形態。 ### 掩蓋百萬冤魂下的真實代價 由提供的郵件內容中提及對戰爭巨大傷亡的探討,引發了對抗戰期間數百萬同胞死亡「真正根本原因」的思考。中共的抗戰宣傳,總是聚焦於其軍隊的英勇事蹟,卻往往輕描淡寫或避而不談戰爭所造成的巨大平民傷亡及背後更複雜的原因。這數百萬的生命,除了直接戰鬥犧牲外,更包含了戰爭帶來的饑荒、疾病,甚至是某些策略失誤或內部衝突所導致的非戰鬥性死亡。任何負責任的歷史敘事,都應正視這沉重的代價,並探究所有導致慘劇的因素,而非僅僅將其簡化為黨的功績證明。迴避這些「不敢揭露的事實」,是對歷史的不誠實,更是對逝去生命的漠視。 總而言之,中共透過官媒所建構的抗戰歷史敘事,充斥著對史實的選擇性呈現與惡意扭曲。從「首舉大旗」的自我膨脹,到對全球反法西斯戰線貢獻的漠視,再到對戰爭真實代價與複雜成因的迴避,無不顯示其服務於政治宣傳、而非追求歷史真相的本質。抗日戰爭是全體中華民族共同抵抗外侮的艱苦卓絕鬥爭,中華民國政府和國軍承擔了主體責任與巨大犧牲。中共這種掠奪歷史功績、掩蓋真相的惡行惡狀,不僅是對歷史的褻瀆,更是對數百萬犧牲生命的羞辱。唯有正視所有史實,才能真正理解這場戰爭的意義與代價。
  • 投書 川普訪中醞釀成形,警惕北京借機重塑國際話語權

    2025.07.23 | 19:56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表示「不久將訪問中國」,並強調與北京「相處得非常好」。此番言論出現在他與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會晤期間,背景則是北京宣布恢復對美出口稀土磁鐵,並暫停對杜邦的反壟斷調查。在某些觀察者眼中,這似乎代表美中貿易關係回暖,然而,應當警惕的是,中共此舉更像是「策略性讓利」的外交操作,而非誠意十足的政策轉向。事實上,雙邊近期雖在日內瓦與倫敦進行高層會談,並擬定8月12日為降低關稅和放寬限制的協議期限,但這一切很可能是中共的「以拖待變」戰術。藉由營造和解氛圍,北京可望緩解西方對其科技產業的圍堵與去風險化政策,並在國際舞台上重塑其話語主導權,進一步拉攏川普,使其在總統任期內對中「放水」。這種「以經濟利誘換取政治籌碼」的手法,中共已經使用了幾十年,台灣社會不應再天真。川普在會晤小馬可仕時亦提到與菲律賓的「極好軍事關係」,這正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關鍵一環。菲律賓作為第一島鏈的樞紐,其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在戰略上牽制了中國在南海的擴張行動,也對台灣的安全形成間接保障。然而,若川普訪中導致對北京立場轉趨和緩,恐將影響整體區域安全局勢。在這樣的情勢下,台灣更應強化自我防衛的意志與能力,持續擴充國防預算與戰備體系,並深化與美、日、菲等理念相近國家的軍事合作,堅定表達「不容中國武力恫嚇」的立場。正如史汀生研究中心學者孫韻所說,川普訪中的成行,將取決於中共是否願意在地緣政治上「讓步」,但這種讓步可能只是戰術性偽裝,並不代表中共放棄其對台野心。因此,無論川普是否真正成行,台灣社會與國防部門都不應因一時的外交和緩訊號而鬆懈對中戰略警覺。面對中共善於操弄議題的宣傳機器與對外談判手腕,我們更應堅定民主陣營立場,深化國防自主、強化軍民共識,確保台灣在變動中的國際格局中穩固立足。
  • 投書 面對聯合國親中傾向,川普的退場策略值得台灣深思

    2025.07.22 | 20:17

    美國總統川普準備再次宣布退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這個決定在美國國內外引發激烈爭議。然而,若從全球權力格局與中國對國際組織滲透的現實角度來看,這其實是一次針對聯合國體系「親中化」現象的有力反擊。根據報導,中國目前是UNESCO第二大資助國,且副總幹事由中國外交官曲星擔任。在他的領導下,組織不僅試圖淡化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的文化存在,還推行北京對歷史敘事與文化定義的政治操弄。對中國來說,UNESCO不是促進全球文化公平的平台,而是一項軟實力的擴張工具。川普的批評雖粗糙,但點出了本質問題:當國際機構無法中立,淪為極權國家的代言人時,自由民主國家為何還要被動承受?美方調查UNESCO內部存在「反以色列與反猶太情緒」,其實正折射出聯合國系統中愈來愈明顯的雙重標準現象。UNESCO不斷強調「多元、公平、包容」的DEI政策,但對中國在新疆的種族壓迫卻選擇視而不見,對巴勒斯坦表現出強烈同情,卻常以「殖民主義」之名,對以色列與美國進行道德審判,這已不是文化保護,而是一種價值輸出與意識形態鬥爭。對於台灣而言,這樣的國際氣氛無疑極其不利。台灣被排除在絕大多數聯合國體系之外,理由正是中國對「一中原則」的強制施壓;而這些組織卻能容忍北京主導話語、扭曲歷史、壓迫異己,卻仍宣稱自己秉持「普世價值」,難道這不是赤裸裸的偽善與妥協?台灣社會在面對中國的文化與歷史統戰時,必須更加警惕。中國不僅在聯合國系統大舉安插代理人,還藉由語言、歷史、文化遺產等「非軍事」領域推動「去台灣化」、「去主體性化」的敘事工程。UNESCO若不能堅持客觀性與自由價值,就會成為中共推進文化霸權的工具。與其寄望聯合國改革,倒不如鼓勵台灣與理念相近的民主國家自組替代平台,推動具透明性、公平性與價值基礎的國際合作。例如,日本、南韓、歐洲多國與台灣在科技、教育、文化上早已密切往來,這些都應轉化為「去聯合國中心化」的國際行動力。退出未必是退縮,而是重構。川普的退場未必是逃避,而可能是試圖重構國際秩序的開始。對台灣來說,這是一堂國際現實的示範課——當國際組織無法保護自由價值,甚至被極權主導時,我們該如何自處?我們應更加積極投入「小而堅實」的多邊合作機制,強化與美、日、歐等民主盟友的對話與互助。國際參與不該只是入場券,而應建立在對等、尊嚴與價值認同之上。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全球複雜地緣政治中,捍衛自己的文化主權與歷史記憶,並與全球自由陣營站在同一陣線,對抗極權敘事的滲透。
  • 投書 中國制裁沈伯洋父 說好的自由貿易?

    2025.07.17 | 20:44

    近來,中國大陸以「依法懲戒台獨頑固分子」為由,於今年7月16日正式撤銷沈伯洋父親沈土城名下中國註冊公司——Sicuens International CO. LTD(即兆億有限公司相關登記)——的海關登記。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公開表示,不允許「一邊在大陸賺錢,一邊支持台獨」。然而,從國際貿易的公平原則與實務操作觀點,這樣的政治干預,不僅有違國際投資自由、亦侵犯市場機制,甚至與中國國企在全球廣泛投資的態度產生巨大矛盾。 回顧近年情勢,中國資本已涉足全球重要產業,包括電信、礦業、基礎建設,以及與關鍵基建有關的融資模式,遍布世界各地,並獲各國以自由市場制度保護。然而,當中國視野縮回其境內,卻採取政治作為阻止台資、不公開檢視法律程序、公然干預企業經營與登記,這正凸顯中國在投資制度上的「兩套標準」矛盾。 中華民國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嚴正指出,撤銷沈父公司登記登記,是典型的「以政治理由制裁台商」。此舉打破了兩岸經濟互信基礎,提醒所有赴陸經商者必須充分評估「政治風險」。另一方面,負責人沈伯洋仍堅持依法辦理,其法律途徑與政治立場,顯示對我國市場制度的信任與尊重。此種態度,正是民主國家應有的理性與程序精神。 若以維護國家主權為名,對特定個體與企業採取懲戒式手段,中國仍須面臨其自身國際投資政策的質疑:若中國認為他國支援台獨為「敵對行動」,為何不首先回應中國企業於海外遭遇之政治與法律風險?統一對待應為公認之國際法原則,才能提升中國在全球投資版圖上的信賴度。
  • 投書 國軍的主要任務是戰備而非救災

    2025.07.16 | 16:12

    中華民國漢光演習,向來是國家戰備能力的重要展現,目的在驗證我軍面對敵情臨空突發、海上突擊與資訊電子作戰等多維威脅之作戰整備與應變能力。然而,於特定時機點撞上天災,政府與軍方必須在戰訓與救災之間做出合理調適。近期有民眾質疑:「漢光演習期間,國軍是否顧及救災需求,或過於執著於演訓?」 首先須明確釐清,國軍以「戰備優先」為核心職責。依《漢光演習》設計,實兵操演、火力投射及聯合作戰能力為主要任務,其目標在於強化戰時動員體系、確保國家安全。然而,在颱風等重大災害來襲之際,國防部規定各作戰區指揮官須依狀況調整任務,採「併行演練與救災」,或在必要時「終止演習,全力投入救災任務」。以2024年凱米颱風為例,原定為期五天的漢光40號實兵操演,自7月25日中午12時起,全面轉為災害支援,全軍兵力立即投入地方政府清理道路、疏通排水、撤離民眾的工作,展現高度機動靈活能力。相關救災器材也迅速從演習科目重地調派至災害現場,確保備援充分。 然而,仍有部分民間聲音批評:「演習期間救災力道不足,國軍只顧打仗,不顧人民需求」。例如在2025年漢光41號期間,南部地區遭遇豪大雨,地方政府及居民曾陳情希望國軍加派兵力協助,但政府依法表示,若涉及進入民宅搬運大型家具,仍須依照規定辦理,且補充以替代役及警校役協助處理。部分網友在論壇指出:「戰備可以延期,但災害不可預期」、「救災不是國軍原職,應由民防、警消負責」。這反映台灣社會對於國軍角色的期待與認知存在落差。 縱觀此一議題,有如下三點值得指出。首先,國防部制訂明確機轉:遇單一縣市災害,演練與救災併行;若災害橫跨多縣市且影響顯著,演習即停止、轉換任務,顯示救災乃是不可或缺的任務選項。其次,軍方在天災來襲之際,確實進行實兵調度、機具清查、兵力預置並派至災區救援,包括AAV7兩棲車、挖土機、橡皮艇等共3千餘件機具調度,並派情蒐官、聯絡官至當地應變中心協調作業。再次,國軍在完成救災任務後,仍兼顧實兵訓練科目,於災害穩定後即迅速恢復演練。2025年漢光41號即展現戰訓與救災任務的雙軌運作,證明其多工能效。 因此批評國軍「只顧演習不救災」是不符合政策與實務的。國軍在「戰備為主、救災為輔」的既定職責下,已展現高度彈性與任務轉換能力。戰備演練的中斷或緩和,是基於國家整體利益和災害嚴重程度所做出的理性決策。救災能量由警消、民防、地方政府與救援組織主導,國軍則以補強角色投入,進一步強化整體抗災韌性。 總結而言,國軍的主要工作仍是保衛國家、維繫戰力。當災害來襲時,依法展開救災支援,確保民生安全,是服膺全民防衛體系與政府職能分工的一部分。社會應正確認知:國軍並非救災第一線的常備部隊,其任務分工依法明確。未來,政府應持續強化民防與警消等災害救援能量,同時在漢光演習中增進「戰訓與救災」的有機串聯,共同完成國家安全與人民福祉的雙重守護。
  • 投書 中國頻頻在外海軍演,卻將漢光演習污名為「備戰謀獨」

    2025.07.11 | 16:41

    中國政府近年屢屢在臺灣周邊海域與空域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卻以此將臺灣漢光演習演習標籤為「備戰謀獨」,此種論述不僅雙重標準,也對國際法與兩岸的和平穩定構成挑戰。 2024 年中,中共東部戰區曾分別於 5 月及 10 月發動「聯合利劍‑2024A」與「聯合利劍‑2024B」演習,範圍涵蓋臺海、金門馬祖、烏坵、東引等地,集中動員海空火箭與海警力量,並模擬環島封鎖與精準打擊臺灣重要設施,明顯具備針對性與威嚇性。同時,2024 年 12 月中旬,中國高調部署約 90 艘戰艦與海警船,涵蓋臺海至南海等範圍,創下近三十年來最大規模部署,且未事先公告,讓我國政府緊急提升警戒應對 。 再觀本年度演習,臺灣自 7 月 9 日起展開規模空前的漢光演習,進行實彈射擊與城市防禦演練,並涵蓋網電抵抗、民防疏散等全方位備戰模式,強化島內全民防衛意識與應變能力 。這些演練完全屬於面對外在威脅所必須進行的防衛準備。 然而,中國方面將此合理、透明的防衛演練一律詮釋為「備戰謀獨」,意圖將臺灣正常軍事準備與所謂「臺獨」掛鉤,作為政治恐嚇與形塑國際輿論的工具。此種抹黑手法忽略臺灣政府多次明確宣示,防衛準備是基於主權維持與國人安全之必要,並非攻擊意圖或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企圖。 進一步觀察,中國官媒與軍方喉舌頻以「臺獨勢力」為詞,宣稱其演習乃對臺嚴厲「懲戒」,並警告國際干預者不得插手;但事實上,臺灣測試的是防禦性與生存能力,演習過程公開透明、多方媒體監督且未針對他國進行攻擊,而中方的演練則多在未公告或逼近海峽中線的情形下進行,具備威嚇性與侵略性因素。 所謂「備戰謀獨」一詞,是中國方面具有政治動機的污名化策略,目的是將臺灣自衛行動誤解為攻擊性行動,製造國際疑慮與內部對立。但該論述不符事實,也與國際社會觀察不一致:臺灣的軍演是防禦性的、透明的、且符合國際法與行為規範的。 總而言之,將中華民國常規、防禦性演練污名化為「備戰謀獨」,實際上反映出中國對臺灣合法防衛訴求的扭曲與誤解。中華民國的立場清晰且一致: 保護家園、維持現狀、尊重和平,演習只是國家防衛的必要形式,而不是政治敵意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