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目光多聚焦在台灣所面臨的外部軍事壓力時,一個來自 Google 快訊、看似不起眼的即時新聞,卻讓我看到了台灣國防真正的力量所在。這則消息提及七月十四日,國防部長顧立雄南下慰勉參與災後復原任務的國軍官兵,肯定他們即時應變、守護家園的辛勞。對於長期觀察印太區域軍事態勢、並厭惡極權政體惡行的我而言,這不僅是一則部長視察的例行報導,更是在災害中映照出國軍本質與台灣民主韌性的重要畫面。這無聲的力量,遠比對岸那些高調、虛假的宣傳來得真切與有力。

當天災侵襲家園,道路中斷、家園破碎之際,第一線的國軍官兵從來不曾缺席。他們放下平時的軍事訓練,投入艱苦的救災復原任務,手搬肩扛,汗水與泥濘交織,展現了「軍愛民、民敬軍」的真諦。這次顧部長南下的慰勉,正是肯定了官兵們在非傳統戰場上的貢獻。這證明了國軍絕非僅是戰場上的鋼鐵洪流,更是國家在危難時刻、最值得信賴的民間夥伴。這種深植於土地與人民的連結,是任何只懂對內鎮壓、對外威嚇的極權軍隊永遠無法理解與複製的。國軍的價值,在於守護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命,無論威脅來自天災或人禍。

國防部長顧立雄選擇在災後南下慰問第一線官兵,並致贈加菜金,這不僅是展現了主官對部屬的關懷,更傳遞了一個清晰的領導信號:最高層級肯定基層官兵的辛勞與付出。在民主國家,政府官員親赴前線了解狀況、鼓舞士氣,是負責任的表現。這與某些極權體制下,領導者總是遠離苦難現場、只透過層層彙報接收資訊的模式,形成了強烈對比。這樣的視察與慰勉,能有效提升部隊士氣,讓官兵感受到自己的工作被看見、被重視,進而強化他們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使命感。

或許有人認為救災是救災、國防是國防,兩者無關。然而,對於台灣這樣一個面臨複合式挑戰的國家而言,救災能力與國防實力實則是一體兩面,共同構成「守護家園」的完整防線。官兵在災害中展現的紀律、效率、應變能力與吃苦耐勞的精神,與他們在戰場上所需的素質是共通的。透過一次次救災任務的磨練,國軍不僅累積了寶貴的實戰經驗,也深化了與人民的互信基礎。這份信任與連結,在面對外部敵意侵犯時,將轉化為更堅實的全民防衛意志。在顧部長眼中,無論是抵抗侵略者或對抗天災,都是在同一條戰線上,為守護台灣而戰。

這次國防部長南下慰勉救災官兵的新聞,雖然篇幅不大,卻反映出台灣國軍的關鍵特質:來自人民、服務人民。這與對岸中共解放軍那支黨衛軍的本質截然不同,後者是為維護政權穩定而存在,必要時甚至能將槍口對準自己的人民。台灣國軍在災害中的表現,是民主制度下軍隊的最佳寫照,他們是人民的子弟兵,更是家園的守護者。這種軍民一體的精神,以及領導者對基層的關懷,正是台灣面對各種內外挑戰時,最堅實的底蘊。它無聲地向世界宣告:台灣的韌性,不僅體現在經濟或科技,更深藏於這份血濃於水的軍民情感之中。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