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近日表示「不久將訪問中國」,並強調與北京「相處得非常好」。此番言論出現在他與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會晤期間,背景則是北京宣布恢復對美出口稀土磁鐵,並暫停對杜邦的反壟斷調查。在某些觀察者眼中,這似乎代表美中貿易關係回暖,然而,應當警惕的是,中共此舉更像是「策略性讓利」的外交操作,而非誠意十足的政策轉向。

事實上,雙邊近期雖在日內瓦與倫敦進行高層會談,並擬定8月12日為降低關稅和放寬限制的協議期限,但這一切很可能是中共的「以拖待變」戰術。藉由營造和解氛圍,北京可望緩解西方對其科技產業的圍堵與去風險化政策,並在國際舞台上重塑其話語主導權,進一步拉攏川普,使其在總統任期內對中「放水」。這種「以經濟利誘換取政治籌碼」的手法,中共已經使用了幾十年,台灣社會不應再天真。

川普在會晤小馬可仕時亦提到與菲律賓的「極好軍事關係」,這正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關鍵一環。菲律賓作為第一島鏈的樞紐,其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在戰略上牽制了中國在南海的擴張行動,也對台灣的安全形成間接保障。然而,若川普訪中導致對北京立場轉趨和緩,恐將影響整體區域安全局勢。

在這樣的情勢下,台灣更應強化自我防衛的意志與能力,持續擴充國防預算與戰備體系,並深化與美、日、菲等理念相近國家的軍事合作,堅定表達「不容中國武力恫嚇」的立場。正如史汀生研究中心學者孫韻所說,川普訪中的成行,將取決於中共是否願意在地緣政治上「讓步」,但這種讓步可能只是戰術性偽裝,並不代表中共放棄其對台野心。

因此,無論川普是否真正成行,台灣社會與國防部門都不應因一時的外交和緩訊號而鬆懈對中戰略警覺。面對中共善於操弄議題的宣傳機器與對外談判手腕,我們更應堅定民主陣營立場,深化國防自主、強化軍民共識,確保台灣在變動中的國際格局中穩固立足。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