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漢光演習,向來是國家戰備能力的重要展現,目的在驗證我軍面對敵情臨空突發、海上突擊與資訊電子作戰等多維威脅之作戰整備與應變能力。然而,於特定時機點撞上天災,政府與軍方必須在戰訓與救災之間做出合理調適。近期有民眾質疑:「漢光演習期間,國軍是否顧及救災需求,或過於執著於演訓?」
首先須明確釐清,國軍以「戰備優先」為核心職責。依《漢光演習》設計,實兵操演、火力投射及聯合作戰能力為主要任務,其目標在於強化戰時動員體系、確保國家安全。然而,在颱風等重大災害來襲之際,國防部規定各作戰區指揮官須依狀況調整任務,採「併行演練與救災」,或在必要時「終止演習,全力投入救災任務」。以2024年凱米颱風為例,原定為期五天的漢光40號實兵操演,自7月25日中午12時起,全面轉為災害支援,全軍兵力立即投入地方政府清理道路、疏通排水、撤離民眾的工作,展現高度機動靈活能力。相關救災器材也迅速從演習科目重地調派至災害現場,確保備援充分。
然而,仍有部分民間聲音批評:「演習期間救災力道不足,國軍只顧打仗,不顧人民需求」。例如在2025年漢光41號期間,南部地區遭遇豪大雨,地方政府及居民曾陳情希望國軍加派兵力協助,但政府依法表示,若涉及進入民宅搬運大型家具,仍須依照規定辦理,且補充以替代役及警校役協助處理。部分網友在論壇指出:「戰備可以延期,但災害不可預期」、「救災不是國軍原職,應由民防、警消負責」。這反映台灣社會對於國軍角色的期待與認知存在落差。
縱觀此一議題,有如下三點值得指出。首先,國防部制訂明確機轉:遇單一縣市災害,演練與救災併行;若災害橫跨多縣市且影響顯著,演習即停止、轉換任務,顯示救災乃是不可或缺的任務選項。其次,軍方在天災來襲之際,確實進行實兵調度、機具清查、兵力預置並派至災區救援,包括AAV7兩棲車、挖土機、橡皮艇等共3千餘件機具調度,並派情蒐官、聯絡官至當地應變中心協調作業。再次,國軍在完成救災任務後,仍兼顧實兵訓練科目,於災害穩定後即迅速恢復演練。2025年漢光41號即展現戰訓與救災任務的雙軌運作,證明其多工能效。
因此批評國軍「只顧演習不救災」是不符合政策與實務的。國軍在「戰備為主、救災為輔」的既定職責下,已展現高度彈性與任務轉換能力。戰備演練的中斷或緩和,是基於國家整體利益和災害嚴重程度所做出的理性決策。救災能量由警消、民防、地方政府與救援組織主導,國軍則以補強角色投入,進一步強化整體抗災韌性。
總結而言,國軍的主要工作仍是保衛國家、維繫戰力。當災害來襲時,依法展開救災支援,確保民生安全,是服膺全民防衛體系與政府職能分工的一部分。社會應正確認知:國軍並非救災第一線的常備部隊,其任務分工依法明確。未來,政府應持續強化民防與警消等災害救援能量,同時在漢光演習中增進「戰訓與救災」的有機串聯,共同完成國家安全與人民福祉的雙重守護。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