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謠言有五十多度的灰~
2022.09.06 | 18:11
謠言有五十多度的灰~ There are Fifty Shades of Grey in Rumors~ 小弟我大學群組在討論目前熱門的“中介法”,小弟也談了一下。 XXXX 不容易的。 同學們怎麼看美國大選後兩年了,川普的支持者繼續深信川普的勝選是被做掉的? 我自己開票當晚看到那個反轉曲線,我也有很大的疑問。本來睡前確定川普勝選了;一覺起來,拜登贏了! 但給你將近一年的時間去封存有疑問的州的選票,烽火遍地打官司也打了。除了少數不影響結果的計票疏失,還是沒能找到什麼令人信服的系統性選舉舞弊,或是做票的證據。經過這一切流程,我接受拜登是我的總統,即使不太滿意他的施政能力。 不過那些相信做票理論的人,還是繼續傳播各種消息。我有時候在麥當勞吃飯時,都能聽到一群人侃侃而談 It's not who voted that matters, it's the one who counted them 。願意相信的人,只要有一絲絲理由,就能繼續相信下去。各種極右社交媒體之後充斥著新的所謂作弊證據,群裡基本也照盤全收。 試想,如果今天美國政府認為這樣的小道謠言過於氾濫,甚至要引發內戰了,便要來制定類似謠言防治法之類的法律。大家想,美國國內會是怎樣的反應呢?(美國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藉由內戰來改變國家的走向,其中之一就是覺得民主的結果被竊取了,認為這是必要之惡。有時候我聽了都覺得不無道理了~) 當然,以上所提的是美國國內的謠言狀況。他們對於俄國,中國的謠言傳播管道,倒是有一些節制的。政府跟民間都有,臉書跟推特就會主動去封鎖這些有疑問的國外帳號。政府如果發現有國外謠言製造者,尤其試圖影響美國選舉,也會有動作來制裁。 台灣的情況是這兩種國內國外情況混在一起了。可能有些人覺得中國不是外國;有些人覺得寧願給共產黨獨裁,也不願意給民進黨執政。所以中國系統性的認知作戰,謠言製造工廠,有人也會覺得這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是政黨競爭的一部分 。這是台灣處理類似問題,沒有辦法切的清楚的原因之一。 另外,我們一部分人所認為相信謠言,傳播謠言的人,並不覺得如此,更不認為政府有權利來定義什麼是謠言; 他們甚至覺得政府說的謠言比誰都多。很多出自對岸統戰部門的耳語,只要對了我的胃口,他就不見得是謠言。畢竟謠言總有個七成八成的事實,兩成三成的解讀空間。 我記得前一陣子有聽過類似說 “謠言也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 的說法。我想這可能真的是人民心理上的需要:對執政者不滿意,希望有這些灰色空間來表達不滿。有兩成的證據,就會希望可以繼續擴大戰果,看看能不能追查到有九成證據。而在這兩成到九成的過程中,就會有一些論述,想像,推論,來支持己方的追查。這些論述的空間,或許真的是需要的,不能輕易被界定為謠言。 但面對對岸想推翻台灣民主制度選出的政府,什麼傳播管道都放任,好像也不太妥當。是嗎? 我很早以前有到過琉球去旅遊,有聽到一個當地的導遊提到,琉球在近百年來,二戰時期,一直到了三十年前,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還是有很大的分歧。 - 有人堅持自己是琉球人,不是日本人。- 有人部分接受自己是日本人的現實,但覺得日本把琉球帶進了二戰的災難中。- 有人全心全意的擁抱自己就是日本國民的認同,跟其餘日本人沒有不同。 我離開台灣很久了,不是很清楚台灣目前真實的民意走向以及認同方向。但在美國的台灣僑胞中,認同中國是祖國的比例很高。看台灣笑話,奚落台灣,認為中國相對高大上這樣看法的人非常多。認知的傾向跟出國時間長短有線性的變化關係。 或許認同這件事情,真的會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過程中會有掙扎拉扯,社會上只能盡量多去包容,尊重不同思考的同胞。讓時間慢慢沉澱這些紛擾,台灣終究可以找到自己的未來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