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8年之前,日本靖國神社供奉的是日本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與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死的軍人與眷屬。1978年10月之後,神社的名簿中增加了將近兩千名二次大戰中的日本戰犯,其中包括東條英機與13名甲級戰犯。自此,日本首相參拜神社的意義改變了,從向國家忠烈義士致意,轉變為象徵日本政府是否願意對二戰的亞太悲劇負責並懺悔。若再進一步地上綱,可以視日相參拜神社為日本軍國主義、侵略野心的再次崛起。

 

二戰結束後,日本首相在每年的重要紀念日(例如8月15日的終戰紀念日),幾乎都會參拜靖國神社,但是1978年後,參拜行為滲入濃厚的國際政治味,使得日相對於參拜相當地謹慎。福田赳夫是第一位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神社的首相,之後陸續有日相大平正芳參拜3次、鈴木善幸參拜9次、中曾根康弘參拜10次、橋本龍太郎參拜1次、小泉純一郎參拜6次。若扣除掉福田赳夫,從1979年開始至現在的菅直人,擔任過日相的共有19人,但是只有5人親自在特定日期,去參拜靖國神社,每一次的參拜的遭受到來自中國與韓國的強烈抗議。

 

今年8月15日是終戰紀念日的65週年,民主黨首相菅直人選擇迴避,並且創下在過去幾十年間,沒有任何閣員前往參拜的紀錄。不僅如此,菅直人也在8月10日,意外地在日韓合併條約100週年(也就是日本併吞南韓),向南韓人民道歉,並表示日本將會痛切反省殖民給韓國帶來的龐大損失與痛苦。菅直人放下身段,一改日本偏向於否定侵略歷史的態度,引起各界熱烈討論,許多人開始問,為什麼日相有時參訪靖國神社,有時拒絕?又為何安倍晉三任日相時選擇迴避,但下台後旋即於2007年9月前往參訪?究竟影響日相決策的因素究竟為何?

 

有些專家將原因歸咎於,日本試圖化解東北亞的歷史恩怨,進而促進區域整合機制,提升日本經濟發展。若民主黨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的「東亞共同體」計畫要實踐,東北亞各國的歷史和解是必要的。這個理由看似合理,然而根據Pew Research Center在2008年9月28日發表的的民意調查指出,在2002年,日本人有93%認為日本的經濟相當差,2007年認為差的比例為71%,到了2008年又回升至85%。若日本政府認為東亞整合是促進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則像徵改革力量、振興日本經濟的小泉純一郎就不應該在二十一世紀初,造訪神社六次,讓日中、日韓關係繼續惡化。因此東北亞情感上的國際政治考量,似乎難以解釋日相參拜神社的決定。

 

也有人認為日相參訪與否是個人因素問題,對於神社與日本歷史有著不同的情感,對於日本民族主義的感召程度也不同,認同濃厚的首相將會前去參拜,反之則否。然而,這不能解釋為何中曾根康弘、橋本龍太郎任首相時時而參拜、時而放棄,更不能解釋安倍晉三在下台後,馬上前往參拜的行為。似乎有更重要的因素,影響了日相參拜與否的行為。

 

最新一期學術期刊《The Pacific Review》中,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學者 Mong Cheung 提出了一個可能的解釋,他認為根據「政治生存理論」(Political Survival)的邏輯,決定國家領導人決策的因素,在於「如何能繼續執政」。這個理論認為,要想維繫政權,就要設法掌握「勝利聯盟」(Winning Coalition)的支持。決策的結果必須滿足勝利聯盟的利益,因為其成員是決定能否獲得權力的關鍵。對於一黨獨大的國家而言,勝利聯盟是由黨內決策圈組成,例如中國共產黨高層;對於總統制國家而言,是半數以上的選民,例如台灣選民;對於像日本的內閣制國家而言,除了日本選民之外,更重要的是政黨黨魁選舉中的多數勢力,因為先要贏得黨魁地位,才有可能因國會勝選,擔任首相。

 

根據 Cheung 的分析,小泉純一郎在參選自民黨黨魁之前,並沒有強烈意願去參拜靖國神社。但是,在2001年自民黨黨魁的選舉中,小泉瞭解到,作為黨內最強「橋本派」(Hashimoto Faction)的反對派,自己的勢力不足以獲得黨內的強力支持。當時的日本自民黨內,仍存在支持日相參拜靖國神社的勢力,因此小泉在競選黨魁前就宣佈,若當選日相,將每年參拜,用此突顯出橋本派領袖、前日相橋本龍太郎不願參拜的姿態。Cheung 認為參拜靖國神社,是小泉贏得黨魁,進而擔任日相的重要因素,更進一步推論「政治人物尋求政權」,才是最能解釋領導人行為的變數,作為一個使用理性主義的推論方式,Cheung 提出的論證相當可信。(Cheung 在論文中也說明了,為何安倍晉三選擇放棄參拜。礙於篇幅,有興趣者可自行閱讀

 

用這種「尋求政權穩固」的變數去看菅直人的決策,就顯得清晰了。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菅直人大動作放棄參拜原因在於維繫他與民主黨的政權。目前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要穩住民主黨的執政優勢,以及選民對民主黨的認同。因此現階段,日本國會選舉比黨內政治更重要,若對民意的處裡不當,恐惡化人民對民主黨的抱怨,進而讓自民黨奪回政權。如此一來,即便他仍是民主黨黨魁,也無濟於事。因此菅直人必須要回應日本民眾的需求。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Nihon Keizai Shimbun)今年六月的民調顯示,日本民眾有58%認為菅直人內閣要優先處理的是日本經濟與就業問題,僅有25%認為是外交與安全,22%認為是政府改革。因此民主黨若想繼續執政,振興經濟是最需要表現出來的政績。在這個目標中,中國龐大的、潛在的人口與消費力,是能夠幫助日本提升經濟的重要市場。雖然日本不見得喜歡中國,但改善與亞洲鄰近大陸關係而促進經濟發展的呼聲,仍舊充斥日本民間。因此,菅直人的考量或許不是「促進亞洲整合」,「區域整合」只是「維繫民主黨政權」的附帶產物。

 

最後,我把1979年之後,扣除菅直人的18任日本首相「參拜神社次數」與「執政天數」的資料,做了簡單的統計迴歸分析,在僅分析這兩個變數之下,我發現這兩個變數呈獻高度的正相關(P值為4.9E-5,R平方為0.593)。也就是說日相參拜神社的次數越多,其執政的天數越高。(見註一)在18位首相中,有5名曾以首相的身份參拜國神社,其中有4名是執政天數的前5名。(見表一)這或許部分說明了「參拜靖國神社」與「維繫政權」間存在正向關係關係,參拜神社似乎能幫助日本首相延續政權。但是,若這個關連性存在的話,或許菅直人選擇不參拜,是不智的行為,又或者這個關連性僅存在於自民黨執政的日本政治,而非民主黨的日本,這一連串衍生出的問題,就值得有興趣的人細細推敲研究了。(見註二)

 

表一 日相參拜靖國神社次數與政權延續

首相名

參拜次數

執政天數

參拜日期

大平正芳

3

554

1979-04-21、1979-10-18、1980-04-21

鈴木善幸

9

864

1980-08-15、1980-10-18、1980-11-21
1981-04-21、1981-08-15、1981-10-17
1982-04-21、1982-08-15、1982-10-18

中曽根康弘

10

1806

1983-04-21、1983-08-15、1983-10-18
1984-01-05、1984-04-21、1984-08-15
1984-10-18、1985-01-21、1985-04-22、
1985-08-15

竹下登

0

576

 

宇野宗佑

0

69

 

海部俊樹

0

818

 

宮沢喜一

0

644

 

細川護熙

0

263

 

羽田孜

0

64

 

村山富市

0

561

 

橋本竜太郎

1

932

1996-07-29

小渕恵三

0

616

 

森喜朗

0

387

 

小泉純一郎

6

1806

2001-08-13、2002-04-21、2003-01-14
2004-01-01、2005-10-17、2006-08-15

安倍晉三

0

366

 

福田康夫

0

365

 

麻生太郎

0

358

 

鳩山由紀夫

0

266

 

 

註一:當然,兩個變數的正相關可能出現內生性的問題,也就是因果的方向也可能是反過來的,是執政天數越多才導致參拜次數越多,但我認為這個因果較為不可信。
 

註二:從學術角度來看,僅分析兩個變數的統計結果,是不足信的,但是作者相信,這樣的結果比媒體對單一事件的評論更有根據,也希望藉由這個相當初步的結果,能引發其他人在控制更多變數下,做更深入的探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