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的前途到底在中國還是在本土?在今(12)日文化部舉辦的「2012文化國是會議」,雙方陣營展開激辯。導演朱延平認為,中國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市場,台灣應該進攻;但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則說,紀錄片如同一個國家的家庭相本,台灣的中大型電影拚的過中國嗎?為什麼不反向思考把台灣特有的文化推出來?

文化部今(12)日邀集包括中影公司董事長郭台強、知名電影人朱延平、李烈、紀錄片工作者楊力州與得藝公司總監陳鴻元等關心台灣國片發展的電影人與談。會中,西進中國電影市場成為關注焦點之一。

知名導演朱延平指出,台灣輔導金制度雖然非常完美,這樣的制度下很多叫好叫做的電影都是透過輔導金,但要提醒的是,台灣電影產業卻面臨,在台灣非常賣座的電影,在亞洲這些年卻都不見台灣電影走出國際,甚至遠遠落後中國、香港、韓國等國。

朱延平認為,我們應想辦法把台灣電影推出去。他說,電影是一種文化輸出,講難聽點就是文化侵略,美國好萊塢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認為,對岸的票房非常可怕,《痞子英雄》在中國已達到4、5億台幣的票房,中國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市場,台灣應該進攻中國市場。

朱延平強調,台灣不要在中國市場崛起時被淹沒,應該要去分一杯羹,台灣電影要走出去,中國市場不是唯一,但亦應是選項之一。

陳鴻元也認同說,現在華語市場的最大威脅是中國,中國去年票房高達131億人民幣,預計今年的票房收入將達到181億人民幣,3到5年內將可望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影單一市場。

陳鴻元指出,台灣與中國應像洛杉磯跟倫敦的關係,台灣要努力把自己變成倫敦。他說,英國的電影比較容易進入美國電影市場的原因,是因為美國人認為英國文化優越,所以願意接受英國電影,對中國而言,台灣的現代劇情電影也是如此。

但楊力州不這麼認為說,無論是紀錄片或是國片,台灣應從文化的角度而非從經濟的角度思考輔導金制度;他說,紀錄片如同一個國家的家庭相本,一個國家看待國家的相簿是否應從經濟角度看待呢?

楊力州指出,台灣的創作者很努力,國家應該推紀錄片一把,讓它成為台灣特有的電影類型。他反問,台灣的中大型電影拚的過中國嗎?為什麼不反向思考把台灣特有的文化推出來?

與會觀眾中,也有業者針對中國市場表示,台灣的輔導金應該僅止於補助本土電影而不要補助合資電影,他認為台灣的輔導金制度是台灣人民的血汗錢,應將錢投資給完全本土製作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