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第10年、有台灣普立茲獎之稱的卓越新聞獎今(25)日揭曉,今年首創的電視類調查報導獎由李惠仁獲得,其得獎作品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曾於今年7月27日在新頭殼新聞網站(newtalk.tw)首播。而今年卓新獎也有2個獎項從缺,其中一項也是今年首創的平面媒體類調查報導獎,另一項是電視類的每日新聞獎,對於後者,評審們以書面評論表達「從缺」的意見,指陳現在電視垃圾新聞實在太多了,而擔任頒獎人的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四端在代為表達時,態度顯得有點愕然。

今年卓新獎創下多項紀錄,除了16個獎項創新高外,524件參賽作品也突破以往的紀錄。此外,今年的參賽資格也有了變化,除了讓網路媒體加入競爭外,還新增電視和平面媒體的調查報導獎,鼓勵媒體勇於揭露真相,可惜平面媒體部份從缺,其中還包括以《大學圈地運動》作品入圍的新頭殼網站記者陳香蘭,評審召集人翁秀琪表示,「從缺是因為評審的標準太高了」。評審團主席黃肇松表示,在選戰新聞打的遍地烽火之際,卓新獎就像一股清流,期望能藉此改善媒體生態。

其中,李惠仁以獨立導演身份、花費長達6年時間拍攝的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備受矚目。他在受獎時,回想起那段鞎困的採訪過程,還一度哽咽,他說,當時聽聞農委會隱匿禽流感疫情,便立刻展開調查,卻時常收到農委會的警告簡訊,要求他適可而止,他只好不甘示弱的上傳拍下的影片,要農委會好自為之。李惠仁透露,家人曾擔心他的安危,但他仍秉持記者追求真相的特質,勇敢追尋,堅定的勇氣博得全場掌聲。

至於從缺的電視類每日新聞獎,評審們以書面意見表示現在的電視新聞常濫用獨家,標題失真,字幕又不斷出錯且娛樂性過高等,許多根本是垃圾新聞,希望藉此督促電視台加強新聞品質。但由於頒獎人李四端未事先得知評審們的決定和意見,書面陳述雖然是請李四端參酌表達即可,但還是讓李四端有點錯愕。另外,新增的平面調查報導獎也從缺,翁秀琪表示,因為找不到代表性高的作品,迫不得已做了從缺的決定。

在其他得獎名單部份,平面媒體方面,競爭最激烈的新聞專題獎頒給商業週刊的《影響全世界的60公里》,評審認為,商周以在地化手法報導台中的工業部落,涵蓋全局觀點和人物寫照,兼具廣深特點,即時新聞獎由蘋果日報以《白玫瑰震撼-性侵幼童輕判引人民怒吼系列報導》奪獎。

平面國際新聞報導獎則給了今周刊的《以色列荒漠奇蹟》,記者群在以色列沙漠穿梭了一個禮拜,從以色列看台灣的水資源,也對比以色列和台灣的缺水問題,評審認為,該專題採訪嚴謹,也啟發台灣正視水資源問題。平面類新聞攝影獎由慈濟月刊的《巴基斯坦,世紀洪患後》拿下。

平面新聞評論獎由工商時報的于國欽獲得,長期撰寫社論的他表示,大眾對於政治議題討論太多,對社會正義的探討太少,期望藉由撰寫社論能督促政府,讓更多政治人物不再為選舉而開支票。

廣播類即時新聞獎由警察廣播電台的《塑化劑風暴》獲獎,評審認為,警廣在這個民生議題做了全面完整的即時報導,值得嘉許;專題新聞獎則頒給中央廣播電台的詹婉如,以《她們是非賣品,追蹤台灣現代奴工事件》,詹婉如指出,非常開心能以此人權議題獲獎,告訴外界關於奴工的真相。

電子媒體方面,國際報導獎由公共電視以《熱鬪甲子園,野球留學夢》拿下;專題新聞獎由民視以點出農業產銷問題的《農業解碼系列,尋找菜蟲系列報導》奪獎;競爭激烈的即時新聞獎則由台視以《紐西蘭地震》拿下。

此外,「社會公器獎」頒給了四方報,鼓勵其多年來關懷新移民的用心,獲獎後,也吸引統一超商主動連絡四方報,讓其在店內上架販賣。新聞學術著作獎則給了舍我紀念館助理研究員黃順星的《記者的重量:台灣政治新聞記者的想像與實作》。公共服務報導獎頒給自由時報的《爐渣亡國》專題。

本文附影片說明:今年卓新獎首創的電視類調查報導獎得主李惠仁,曾於7月27日在新頭殼新聞網站首播該得獎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