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學者專家如何看待美國牛肉?研究狂牛症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得主美國學者Stanley Prusiner,曾公開宣稱不敢吃美國牛肉,批評美國政府的牛隻檢查計畫不夠完善,應該學習日本政府對每頭被屠宰消費的牛隻進行逐頭檢查的政策,以防堵狂牛症的感染。

台灣開放美國帶骨牛肉、內臟、牛絞肉進口政策,最近也在網路上發燒。有網友就將現任陸委會主委辦公室主任施威全,過去所寫「不吃美國牛肉的理由」的文章,貼在網路上。其中,引起網友關切的重點,就是曾經花了20多年的時間研究狂牛症與其他腦神經病變的致病變異蛋白,而在1997年拿下諾貝爾醫學獎的學者Stanley Prusiner,曾公開宣稱不敢吃美國牛肉,因為美國沒有確實檢查牛隻。

2004年,Prusiner曾譴責美國因應狂牛病而推出的新版牛隻檢查計畫,他認為美國應向日本學習,逐頭檢查被屠宰消費的牛隻,這樣才能確保民眾食的安全。

目前美國對於牛隻的檢驗,採取每1000隻抽驗1隻的方式;加拿大是每250隻抽驗1隻;歐盟國家是平均每4隻抽驗1隻,日本最嚴格,採取隻隻抽驗的方式,這也是為何美國在2004年爆發狂牛症之後,諾貝爾獎得主Prusiner會要求美國比照日本辦理隻隻抽檢的原因。

至於國內學者,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吳焜裕,也曾在一年前完成一份「美國帶骨牛肉風險評估報告」,報告中指出,98%台灣人體內有編號129的基因,而每個得狂牛症的病患,體內都剛好有這個基因,由此類推,台灣人可說是狂牛症高風險族群。

而對於不同部位的牛肉誘發狂牛症的比率,吳焜裕也在報告中指出,牛絞肉導致狂牛症的風險最高,如果每天吃不帶骨牛肉,一輩子平均罹患狂牛症的機率是1千億分之7.18;吃帶骨牛肉風險則高出3.7倍、喝牛雜湯的風險高出20倍,若吃美國牛絞肉風險則高達700倍。

如果開放美國牛肉進口,是馬政府一個不可逆的政策,或許國內外學者對美國牛肉的疑慮,可以作為消費者決定吃不吃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