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枸杞被檢出含重金屬,引發消費者憂慮。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潔雯表示,農產品要完全「零檢出」幾乎不可能,關鍵在於檢驗數值是否落在科學認可的安全範圍,以及消費者能否挑選檢驗更透明、含量更低的產品。她提醒,重金屬需要注意,但無須過度恐慌。
陳潔雯說明,農作物生長於土壤和水源,而自然環境中本就可能含有鉛、鎘、砷、汞等微量重金屬,因此難以完全杜絕。真正要留意的是「含量是否受控」,以及「消費者是否有選擇更安全來源」的權利。
至於健康影響,她指出,鉛可能損害神經與發展,鎘與腎臟與骨骼有關,汞常見於大型魚類,會影響神經與免疫系統,而砷若長期攝取過量,恐造成皮膚或內臟問題。這些不良影響多屬長期累積,而非一次攝取就會中毒。
談到枸杞在文化中的地位,陳潔雯表示,自古以來枸杞被視為「補肝腎、明目」的藥材,常被放入湯品或茶飲。現代研究也顯示枸杞含抗氧化成分、多醣體及葉黃素,但她提醒「這些好處不是多吃多健康,更不能把養生寄託在單一食材」。
她指出,枸杞並非唯一有重金屬疑慮的食材,海鮮中的旗魚、鮪魚可能累積汞,中藥材或藥膳受土壤影響可能帶有重金屬,來源不明的保健食品若檢驗不足,也可能檢出問題。換言之,這並非「枸杞特例」,而是天然農產品普遍要面對的課題。
陳潔雯也提供幾項實用建議:首先,要挑選有公開檢驗數據的產品,重金屬含量越低越安心;其次,應透過正規通路購買,避免來路不明或價格異常低廉的來源;第三,適量攝取,不需要每天大量食用;最後是保持均衡飲食,多元攝取食材,才是真正健康之道。
她強調,這次新聞凸顯兩個重點,一是食安層面,零檢出不易,透明檢驗與安全限量才是保障;二是健康層面,養生不能依靠單一食材,而是規律作息、均衡飲食與適度運動的長期習慣。
陳潔雯最後指出,枸杞可以吃,但要挑選來源更安全的。重金屬需要注意,「但不必恐慌。真正的養生,是規律睡眠、均衡飲食、適度運動,而不是每天多放幾顆枸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