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南地區爆發「屈公病」(Chikungunya)疫情,廣東省等地今年累計確診病例已突破7000例,香港上週亦出現首例境外輸入病例。根據廣東省疾控局3日發布數據,自7月8日發現首例境外輸入病例以來,廣東新增2892病例,其中佛山市佔2770例,成為疫情重災區。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已於1日將赴中國旅遊警示上調至二級,建議旅客加強防範屈公病的措施。疾管署也密切觀察,預計5日將公布是否調高中國旅遊警示。

屈公病是一種由病媒蚊傳播的疾病,傳染方式及初期症狀類似登革熱,包括發燒、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等,約7成患者會出現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症狀通常持續3至7天,多數患者於7至10天內康復。但少數患者可能因嚴重關節疼痛而行動困難,症狀甚至可能持續數月。由於無特效藥,預防蚊蟲叮咬是最佳防範措施。致死率約為0.1%,非常年幼、年長或是有其他健康問題的人有引發其他嚴重疾病的風險。

全站首選:「台灣如何失去川普?」 關稅飆升、互信不足 惠頓:台須理解新右派政治現實

根據紀錄,屈公病在2004年至2005年間曾爆發大規模疫情,當時起源於印度洋地區,特別是肯亞(Kenya)、葛摩群島(Comoro Islands)及留尼旺島(Reunion Island),隨後迅速蔓延至全球,影響近50萬人。當時留尼旺島有近1/3人口感染,造成數百人住院及死亡。

由於近日中國華南地區受連續降雨影響,恐成病媒蚊滋生環境,專家擔心後續可能再爆發大規模疫情。美國CDC因屈公病疫情,繼6月份對玻利維亞(Bolivia)、肯亞、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等7國發布二級旅遊警示後,8月1日也調高中國旅遊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