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以關稅威脅各國進行貿易協商,其中我國汽車關稅高於美國引起關注。據了解,經濟部內部評估汽車關稅「對美可釋出調降空間」,包括優先調降我國未具產製能力且與美國具有互補性的零組件項目,以及針對「非紅色供應鏈」的美國製電動車調降關稅。然而,車商直言,若政府未建立完整產業保護與轉型機制前,貿然大幅調降美國電動車關稅,無異是經濟層次的「賣台」行徑。經濟部回應,目前台美關稅進行談判中,會持續聽取產業意見。

媒體報導引述車商說法指稱,台灣目前有鴻華先進、裕隆納智捷等積極投入新能源車研發的業者,若經濟部僅對電動車降稅,而且不同步規劃本土產業升級路徑,將扼殺我國「彎道超車」最後機會,特別是外國電動車品牌有成本與技術優勢下,將導致國產車廠被迫退出市場,等同變相將我國汽車產業主權交由國外勢力主導,削弱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自主性,形同經濟層次的「賣台」行徑。

持續更新:川普威脅重課歐盟關稅 歐美貿易談判陷僵局

對此,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表示, 就關稅結構而言,美國對整車課徵2.5%關稅,我國則為17.5%;美國對零組件的關稅介於0%至2.5%,我國則為8.1%至15.8%,整體而言,我國關稅確實明顯高於美國,未來有釋出調降空間的可能,但目前台美關稅還在進行談判中,內部是否研擬優先降電動車關稅,談判完成前都無法評論。為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政策並了解對國內產業的影響,經濟部近期陸續與各產業界交流。

報導披露,經濟部內部評估報告示警,不該貿然調降汽車降稅,因為此舉將對國內整車製造廠及其上下游產業鏈,造成嚴重衝擊;若將目前的汽車關稅從17.5%調降至0%,每年預估將導致整體稅收損失逾459億元,且進口車將因價格優勢迅速擴大市佔,導致國產車可能在7年內被進口車全面取代,進一步影響超過8萬名相關從業人員的生計與就業穩定,對國內汽車產業構成重大挑戰。

經濟部提出兩點「對美可釋出的調降空間」指出,首先調降我國未具產製能力,且與美國具有互補性的零組件項目,例如車身、水箱與窗簾等。其次,就整車而言,因應政府2040年全面電動化的新售車政策,可優先考慮針對「非紅色供應鏈」的美國製電動車調降關稅,例如由17.5%降至12.5%,但須符合以下條件,包括車輛須符合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BIS)針對中國、俄羅斯提出的資通訊技術與服務供應鏈審查擬議規則、且電池不得使用中國大陸產製產品。